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超级科技强国>第三百八十五章 远东总攻(十一)

共青城防线数十个巨大的缺口外,数千辆坦克以犹如满地爬动的钢铁巨虫,开始漫山遍野地涌上阵地。

“我只有一个命令给你们,以最快地速度冲进防线,冲到共青城,与步兵兄弟们一起,彻底拿下苏军的防线,拿下共青城。”

装甲集群指挥官叶龙司令员是这样命令的,第六装甲集团军是最后组建的装甲集团军,但装备却丝毫不比其他几个差,只是不如近卫军的装备而已。

整个装甲集团军加强后小两千辆坦克,再加上其他地方抽调的坦克,四千多辆坦克,疯狂地涌入共青城防线第一道阵地。

“炮兵们可打得真凶猛啊。”

彭嵊州是坦克上配置的机枪手,他的任务比较危险,在必要时需要在坦克上cao作车顶机枪she击,但防护钢板和头盔还是能给他很高的保护。

在冲锋的时候,彭嵊州的危险其实非常低,阵地上被炸成一团糟,排山倒海一样的装甲集群,即便阵地上还有幸存的苏军,或者是一些其他阵地段上的苏军火力,哪怕是露出一个头,就会遭到坦克炮和车载机枪的还击。

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刚刚下车的步兵部队,在高速突击的坦克后面,他们的任务是借机分割包围阵地上残存的苏军,击溃阵地左侧建制还较完好的苏军部队。

彭嵊州在车顶cao纵着机枪,不时地向可疑的地方扫she一梭子。

炮兵正在进行延伸she击,弹幕徐进离装甲集群最近的地方只有300多米,装甲部队就在后面死死地跟着,冲上一个个工事,突破一条条战壕。

苏军的反击非常微弱,有反击的阵地段在遇到这样规模的坦克集群时往往是开一枪,放一炮就被坦克炮和车载机枪打成了渣。

装甲集群一路前行,直到在第四道防线时才开始遭到较为强烈的抵抗。

但是在大规模装甲集群面前,没有炮群支援和空中轰炸,坦克相对于躲在战壕里的敌人来讲,几乎是一面倒的屠杀,庞大的装甲集群犹如推土机一样,开始朝着共青城方向碾过去。

远东的部队中,苏联人的坦克力量是最弱的,总共能够作战的坦克不超过1500辆,而且还缺油,故障率奇高,坦克不像机枪大炮,美国人可以一船船地运来,坦克的运输成本高,速度也就慢,50万美军的装甲程度很高,但苏联人就很凄惨,根本得不到优先补充。

反而是i本人离本土近,大批大批的坦克,以及i本人从美国人那里哭穷换来的坦克,极大地充实着i军在远东的装甲力量。

东南亚太远,又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展开,i本的装甲部队几乎全用在了远东,虽然在与中国远东战区上一轮滨海地区战役的交手中损失惨重,i本人却将失败归结于滨海地区范围太大,装甲部队被各个击破。

退守到以瓦尼诺中心的i军甚至认为,一旦i本集中了兵力,将会抵挡住中国人的进攻,无论是空军还有地面部队,装甲部队,收缩到一个较小的地区内,i军都越发觉得自己的实力强大起来。

而如今,苏联的实力其实是三军中最弱的一方,也就首当其冲被突破。

装甲集群迅速地穿插各道防线,步兵紧跟其后,苏军的防线在遭到猛烈的炮击和轰炸后,正在迅速丢失。

“举起手来!你们被俘虏了!!!”

一队队的幸存苏军,被迫举起了双手,被枪指着可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下意识地就是举手投降。

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已经结束了,与其反抗,不如留着力气去中国做苦力,据说中国人对待战俘还算不错,只要你努力肯干,在劳工营里不但不会被虐打,反而会基本吃饱,比起i军动辄杀人的战俘营强了太多。

“将军,我们的先头部队刚刚撕破了苏军的第五道防线!!”

叶龙站在一辆坦克上,正在用望远镜眺望远处的情况,望远镜里一辆辆坦克身后跟着蚂蚁一样密集的步兵,他们正在以一种平i里难以想象的速度推进。

“走,出发,我们去最前线!”

叶龙钻进坦克,这辆重型4号猛虎坦克继续启动,直奔第五道防线而去。

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国防军装备集群的推进速度有如此之快,看来对炮群和空军的威力还是有所低估,毕竟中国也是第一次搞如此大规模的战役,对于多兵种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计划环节为了确保安全,有些保守,比如现在的装甲集群推进上,计划中认为可能会因为防线的阻挡和敌军的反击这两大因素而推进速度较慢,但却没想到,兵败如山倒的苏军,在大批大批的官兵还被埋在地下掩体里的时候,如何武装起反抗呢?

而反坦克武器的缺乏,战线漫长,过度地以当年苏i战争作为参照,是共青城防线的致命缺点。

那时候,苏军还拥有强大的远东装甲集群,并没有如几年后的现在一样,被慢慢地消耗掉。

那时候,苏军的平she炮等反坦克武器众多,官兵的决死战斗意志强,被伟大的布-尔-什-维克武装起来的士兵们还敢于藏在战壕的底部,抱着炸药包去炸毁i本人的坦克。

那时候,i本人的坦克远不如现在中国人真正的现代化主战坦克,无论是火力,机动xing,防护力都被中国的坦克甩开几条街远。

那时候,苏军还能比较容易地呼叫起来炮群支援,还能够有大量勇敢的苏-维-埃飞行员驾驶着和i本人同时代的螺旋桨飞机来争夺制空权。


状态提示:第三百八十五章 远东总攻(十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