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描述说:“刚才我在4号组装线某个压轴承工序观察的时候,发现有很多轴承经常压不到指定的位置,作业员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返工他的产品。”
在旁边的李天听了哈哈一笑:“这就是典型的作业员质量意识不强造成的!他们在压这个轴承的时候,轴和轴承没有放对位置,或者说没有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去做。”
朱迪反驳:“我认为你说得不对。轴承和轴都是靠工装来保证位置的,跟作业员的操作手法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他放不到位的话,根本就不可能压得下去。”
“朱迪,不用去现场看我也知道原因了!根据我的经验,这百分之一百是作业员操作手法的问题。我太了解这帮作业员了,他们平时做事情粗心大意、没有一点责任心,我多次进行培训教育,他们就是屡教不改。田主管,今后你在这方面可得多费点心,好好地管理他们,提高产品质量意识。
朱迪显然没有顾及到这个“关系户”的感受,她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摇了摇头:“李先生,我觉得你这么说就有点先入为主了。如果是零件漏装了,或者压不到位没有检查出来,这有可能是作业员的质量意识不强造成的;但是零件能不能压到位,取决于压机的机械动作,跟作业员的质量意识没有一点关系。”
李天奶油气十足的脸变得绯红,他没想到一个刚来的实习生会当面反驳他这个“质量管理专家”。他却一时又找不出反驳的理由,只好假装深沉地说:“你说得也有一点道理。但是以我对他们的深入了解,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由于他们操作手法不当造成的。”
田东在边上一声不吭地听着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心里已经明白了事情的大概,他微笑着说:“两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认为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带上生产工程师一起到那个工序看一下,不就知道了吗?”
朱迪气呼呼地说:“我同意!田东,你不也说了吗?要做改善绝对不能脱离现场。靠在办公室里臆想,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田东带着李天、朱迪和生产工程师陆运飞一起来到朱迪所说的那个工序,四个人围着那一台压机默不作声地观察着。看到突然间围了这么多人,自己的生产主管还在其中,那名操作压机的作业员显然有点紧张,他停下了手里的工作,用不安的眼神看着田东,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李天不怀好意地大声喊道:“怎么?看到我们一来,你就停下来不干活了?是不是又做了什么违规的动作怕被我们发现?”
田东用眼神制止了李天,然后和颜悦色地对作业员说:“小伙子,你不要紧张。我们听说在你这个工序上有很多轴承压不到位,我们过来调查一下。你在操作压机的时候,觉得有什么异常吗?”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之前都是好好的,我也没动过什么东西。这两天轴承压不到位的现象特别多,不信我做一个给你看。”说完这名作业员拿起一根轴和两个轴承,把它们放到压机里面的工装上,下拉压机的安全门触动压机动作,随着“吧嗒”的一下声音,压装动作完成了。作业员把工件取出来递给田东看,果然工件的上端轴承距离轴肩大概还有两、三个毫米的空隙没有压到位。
田东指着那个空隙问作业员:“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我会再压一次,直到完全压到位为止。”
李天还是不以为然:“我觉得是由于他的操作手法造成的。”
朱迪气不打一处:“既然是这样,现在请李先生你来示范一下,看看你所说的‘标准操作手法’到底是怎么样的。”
李天被说得没办法,他只好坐了下来按照作业员刚才的动作压了一个工件,拿出来一看:这次完全到位了。他笑嘻嘻地说:“你们看:我压的没问题,为什么他会压不到位?说到底了,还是他的质量意识不强。”
田东看着那名作业员,那个小伙子马上紧张地回答:“我自己压也不是百分之一百不到位的,就是偶然间会出现那么几个,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
田东笑了笑:“李工,你再多示范几次‘标准操作手法’给他看看。”
“没问题!”有了第一根的成功,李天信心满满地压了第二根,可是拿出来大家就发现:上端轴承又出现了三个毫米的空隙,跟刚才那名作业员压出来的效果是一模一样的。这下子李天的脸变得红一阵白一阵的,他不服气地继续压第三根,结果还是一样。李天连续压了二十根工件,经过大家的检验,发现有五根不到位的,这下子李天没话说了。
陆运飞拿出游标卡尺对工件测量了一下,又认真地检查了一下设备和工装,他马上取来了一付内六角扳手,对工装做了一番调整,然后示意让作业员压几根看看效果。那名员工连续作业了几十根,再也没有出现刚才的问题了。
陆运飞对田东说:“是压轴承的工装松动了,所以压出来位置很不稳定,有时是好的、有时是不好的。现在我把工装调整了一遍,相信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李天在边上迫不及待地说:“你们看,还是由于作业员的质量意识不强造成的问题吧?连工装松动了他都没有检查出来,还在这里闷声不吭地作业。要是不良品能被检查出来,重新返工一下还好;要是没有被检查出来流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