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崛起原始时代>第510章 《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二)1/2

对于知道夏国实力的部落,有很大可能在夏国的战争威胁下加入到夏国来,比如龙部落成立初期强迫鹿部落、山部落、兔部落融入到龙部落。

夏国与这些部落长久接触,一些表面的东西还需要保持,夏国不会直接派遣大军过去逼迫对方。

先礼后兵,先对这些部落发出邀请,不接受邀请,再用武力逼迫,武力逼迫下对方不接受邀请也不搬家,才会派遣大军过去。

在苏焱眼中,很快黄河流域都会属于夏国的地盘,其他部落只有三个选择,一个是远离黄河流域,一个是加入夏国,最后一个是被夏国覆灭。

而对于夏国没有接触过的部落,他们不知道夏国的实力,大多数时候都会选择战争或者逃走。

不过夏国也会尽可能的避免走这一条路,毕竟战争得到的俘虏有很多都会贬为奴隶,即使对奴隶再好,许多奴隶内心都会留有对夏国的仇恨,这也是一种隐患。

夏国缺少的是成年国民,而不是奴隶。

人口方面暂记这些,以后再慢慢补充,接下来是科技方面。

苏焱想了想,将农业从科技中拿出来,单列一项,农业的确有单列一项的资格,食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想到夏国要统治整个黄河流域,苏焱将造船技术列为科技发展的第一项。

人在陆地上行走的速度就那么快,还会被河流阻拦去路,因为船只的出现,夏国得以纵横黄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其他部落进行交易,获得人口、牛马、兽皮等等。

一直以来,造船技术都是夏国重点发展项目,从最开始龙部落渡过源河前往鹰部落的小船,到可以在黄河主干中平稳航行的甲型船,再到速度更快身体更加庞大的乙型船,如今航速改进版甲型船已经出现,航速改进版乙型船用不了多久也会出现。

拥有航速更快的船只,夏国也就能够通过黄河触及到更远的区域,那里有更多的人口等着夏国去收纳,也有许多夏国需要的资源等着夏国去交易。

但是在苏焱看来,就算是航速改进版乙型船建造出来也不够,夏国还需要更好的船只。

夏国的船只一直将安全平稳当作重点发展方向,在这个基础上,才要考虑让船只能够运载更多的货物和让船只拥有更快的速度。

许多时候载重量和速度不能同时满足,《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中,苏焱将速度更快的船只列作发展方向,有速度更快的船只,夏国也就能够更快的向外界扩张,换句话说,时间就是生命,不能将时间都浪费到赶路上。

船只载重量的问题暂时放下,只要建造体积更大的船只,载重量的问题很好解决,不过船只越大,航速也会受到限制,目前夏国所拥有的最大船只乙型船已经足够夏国内部运输使用。

目前夏国有两座造船厂,分别是源城造船厂和舟城造船厂。

源城造船厂每年可建造三艘甲型船,包括改进版甲型船,受限于地域,源城造船厂无法扩建太多,潜力比较低,以后只会建造不超过甲型船大小太多的船只,也会大量比甲型船小的渔船,使用渔船在河中捕鱼效率要比在岸边捕鱼效率高。

舟城造船厂每两年可建造三艘乙型船,夏国拥有所有类型的船只在舟城造船厂都可以建造,目前舟城造船厂的规模已经超过源城造船厂,拥有更多的造船师、工人,同时位于黄河主干的舟城造船厂拥有比较高的潜力,可以建造比乙型船更大的船只。

《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就是为了让夏国“有计划的”更快的发展,苏焱感觉到时候仅仅两座造船厂建造出来的船只无法满足夏国快速发展的需要。

正常情况下,夏国需要保持三支船队,主要是对外贸易,一支船队沿黄河主干向西航行,主要是与草原上的游牧部落进行交易;一支船队沿换黄河主干向东航行,主要是与渔部落到夏国区域的部落进行交易,也有可能载着军队发动战争;第三支船队前往渔部落更东方的区域开展对外贸易。

三支船队,最低标准是每支船队拥有十艘甲型船,尽可能多,不能减少。

比如一艘甲型船,一般能够运载二十头大牛或者大马,十艘甲型船才能运载两百头,夏国对牛马的需求量非常大,应该尽可能的增加负责与游牧部落进行交易的船队的船只数量,可以一趟运载更多的牛马回来。

向东开辟新航线的船队也要尽可能的增加船只数量,新航线距离夏国更远,两个月时间甚至更久才能回来一趟,船只数量少了,交易的规模也就小了,那么多时间都浪费在航行中,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目前夏国有四十八艘甲型船和八艘乙型船,减去三支船队的数量,留在夏国内部使用的船只数量并不多,往返于夏国现有的十九座城池和两座正在建设中的新城,船只数量根本不够用。

还有运部和国民假期的事情,没有足够的船只根本无法实行。

所以苏焱准备在实行《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的五年时间里,再建造一座造船厂,增加船只供应量,以满足夏国发展的需求。

造船技术之后则是炼铁技术,在炼铁技术之前还有炼铜技术。

夏国的青铜技术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虽然没有达到其巅峰,但是对于夏国来说已经足够了,能够铸造出精致的青铜鼎,需要的仅仅是多花费一些时间。

苏焱没有这个需求,也就没有让夏国铸造多少这


状态提示:第510章 《夏国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二)1/2--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