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太子妃(十六)
只剩下芳华,尚未送出礼物。不过,正当她欲起身送礼的同时,先前安排好的戏班子,已陆陆续续走了过来,吵吵嚷嚷的声音,并不适合有过多的交流。见状,芳华只好按下礼物,另寻机会。
“三位姑娘,这出戏,节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在草桥结拜为兄弟开始,至在万松书院同窗结束。”昭文太子回到座位上,向三人简单概括这出戏的主要内容。而后,他抬眼,看了看面无表情的启泰帝。
这次宴会,明为太傅全权负责,但暗地里,各自都心知肚明,是启泰帝在背后授意,太傅不过只是执行的角色。但这出戏,却是由昭文太子再三争辩后插入,否则,以太傅那迂腐的道理与准绳,断不会将此搬上台面。
不过,当昭文太子提出此想法后,启泰帝并未表示明确反对,只用不痛不痒的口气,向昭文太子提出一点要求:“适可而止,若是过度,丢的可不只是你一人的脸。”
昭文太子的真实想法,哪能瞒得过启泰帝,梁山伯与祝英台,那是同窗为伴的关系,无非,借花献佛,想借此,与嘉怡表露某种心意。“昭文,有些话,说与不说,结果都是一样的,何必呢?”
是啊,何必呢。当昭文太子以这三个字,反问自身时,便想明白了。戏,不过只是戏,更何况,戏里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大团圆的结局,凭空杀出来的马文才,使得二人落了个化蝶双飞的悲惨命运。
既如此,那便只将美好,停留在同窗阶段吧。
故而,当这出戏在众人眼前上演时,昭文太子便有意删除悲剧部分,只保留温馨且有爱的画面,将演出内容,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众人面前。
梁山伯出场时,穿着简陋的书生长衫,手臂处,有明显的布丁痕迹,不过一眼,就能看出其贫寒的家境。而站在另一边的祝英台,则是一身干净且整洁的白衣模样,相比之下,到有七八分翩翩君子范儿。
二人迎面走在虚拟的草桥上,当彼此之间相视一笑时,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我梁山伯。”“我祝英台。”“愿从此结为拜把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他们所有故事的开端。
这出戏,嘉怡是看过的。两三年前,嘉怡曾瞒着上官丞相,偷偷溜进京城里的戏园子,与柳絮一块儿,坐在角落里,出于好奇,更出于对梁祝二人的欣赏,她安安静静地看完全场,未曾惊扰到他人。
那时候,年幼的嘉怡,并不能理解梁祝二人的深切情谊,只是不懂,为何,祝英台一定要以男子身,出现在梁山伯面前。若一开始,她便以女儿身示人,想来,就不会有后面的悲剧了吧。
这个问题,当年,嘉怡曾与柳絮探讨过。“柳絮姐姐,你说,这书院同窗三年,难道,梁山伯就没有过一丝怀疑吗?那祝英台,又为何一定要男扮女装呢?”
“郡主妹妹,你是不知道,这世间,有许许多多的女儿家,并不能享受到同男儿一般的待遇。若这祝英台,不采取女扮男装的选择,便没有与梁山伯相遇的可能性。这,你明白吗?”柳絮揉了揉嘉怡的脑袋,认真地替她分析道。
“可……可我也是女儿家,为何,我能与昭文哥哥、修文哥哥一块儿读书写字呢?”嘉怡歪着脑袋,用右手按了按太阳穴,一脸疑惑。“难道,女儿家就不能读书与写字吗?这学堂,莫非只收男儿?”
“哎呀,等你大一点,便自然会明白。”这般深奥的问题,以柳絮的表达能力,非一时半会儿可以说服嘉怡。“郡主妹妹,你呢,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哪里有什么福气呀,哎,一天到晚,不是被爹爹骂,就是被太傅骂。偶尔,娘亲也不疼我,还要帮着爹爹教训我。”故作委屈的嘉怡,只差硬生生挤出两滴眼泪,将这出戏做出全套。
当初的对话,犹在耳畔。时隔两三年,当嘉怡再次欣赏这出戏时,她却是懂了:并非所有女儿家,都有她这样的好运气,能生在开明的丞相府,能遇见开明的太傅——即使,太傅对她多有苛刻之处。
想来,太傅从未将嘉怡当作女儿家看待,而是用与昭文太子、修文一样严厉的标准,对待嘉怡。可惜的是,当嘉怡明白此中奥秘时,她已然不用再去学堂。
回过神时,眼前的好戏,已上演到梁祝二人同窗的部分。相处一段时间后,梁山伯是彻底将祝英台当作兄弟,偶尔拍拍他的肩膀,也是做豪迈状。神经大条的他,哪里想得到,眼前的兄弟,实则非男儿也。
幕落,饰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子,将画面定格在二人手捧书卷,相互切磋诗情与才艺处。继而,锣鼓有一声鸣响,宣告着二人可以从角色扮演的身份中抽回现实。他们放下手中的道具,双膝着地,跪倒在昭文太子身前。
“斗胆献上一出好戏,还望太子殿下喜欢。”显然,二人是有事先彩排过,才能在互相交换眼神后,整齐划一地念出这句话。
“好戏,来人,赏!”能看到一出精彩的表演,昭文太子很是满意,惊喜之余,大手一挥,便令人送来两锭金元宝。“二位辛苦了,劳烦先行休息。”随后,便有太监,领着戏班子一群人,陆陆续续离开御花园。
“太子殿下,这出戏,你是改过的吗?”嘉怡虽然记不清原版的细节,但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印象,“我记得,梁祝二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