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新宋英烈>第五十五章 最后的生力军
经认清了对手的短处、自己的长处,找到了克敌制胜的法宝。

是以,当在芜湖江面与周军舰队相遇时,朱令赟没有像其他江南水军将领一样,采用以往作战时惯常使用的布列阵型、进退有据的方式,而是一方面将大中型战船分成多个集群,从不同方向接近周军战舰,以分散周军火力,减轻周军火炮对己方的杀伤。另一方面,则派出大量其麾下舰队原有装备以及临时从民间征集的事先准备好的小型、微型纵火船,趁周军火力被己方大中型战船吸引的机会,快速接近周军战舰,纵火烧船,以这种近乎自杀的方式来损毁周军战舰、杀伤周军兵将。

单就战术而言,朱令赟的这一种安排还是非常正确的。周军虽然火力强悍,可毕竟数量有限。当他们的注意力被江南军那些大中型战船吸引住后,面对上千艘蜂拥而至的小型、甚至是微型纵火船,是很难马上调整火力,攻击这些体积小、速度快、行动灵活的小船的。再加上此时风向对江南军有利,尽管周军各舰紧急调转炮口攻击江南军纵火船,并将能够调动的水兵全部调到甲板上用机枪甚至步枪对江南军纵火船进拦阻射击,可依然有数艘位于本方编队最前面的战舰因距离太近、实在来不及击沉所有向自己靠近的江南军纵火船而被已经变成一团火球的纵火船引燃。更为严重的是,由于风向的原因,无论是江南军的纵火船,还是引燃的那几艘周军战舰,其最终都会将火势引向处于下风下水方向的周军特混编队主力舰队,从而造成灾难性后果。

眼见自己的战术取得了战果,且有越来越多的纵火船冲破周军的火力拦截,借着风势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冲向周军战舰,朱令赟不由得心中暗喜。毕竟在江南军屡战屡败、水战更是连一艘周军战舰都没有击沉过的情况下,自己能够焚毁数艘甚至更多周军战舰,绝对称得上是大功一件。更何况,一旦周军舰队被击败,则其补给生命线采石矶浮桥便会成为自己砧板上的肉,自己随时都可以将其切断。而失去了最重要的后勤补给线和粮道,围困金陵的周军用不了多久就会不战而乱,撤围收兵将是其唯一的选择。到时候,自己更会成为拯救江南社稷于水火的第一功臣,他日封侯拜相不在话下。

心里想着自己的美好前途,朱令赟自然是士气高涨,立即下令座船帅舰上的鼓手擂起战鼓,催促麾下各部奋勇向前,与周军舰队决一死战。

朱令赟对此战志在必得,希冀着能够一战成名,就此成为天下名将、成为江南的肱股重臣。可正所谓“天不不测风云”,就在朱令赟催军猛攻、周军南征水军特混舰队开始陷入不利局面,南征军水军都指挥使辛飞宇已经准备下令击沉那几艘因起火而失去动力,正向己方主力编队飘来的周军战舰时,江面上的风势却突然发生了变化。原本对江南军有利的西风变成了对周军有利的东风。于是,原本正拉满风帆,快速向周军战舰主力编队的江南军纵火船明显慢了下来;原本正被风势和水势推向己方编队的周军起火战舰也逐渐放缓了脚步;原本纷纷扬扬飞向周军主力编队、有可能引燃战舰的各种燃烧灰烬亦调转方向,往江南军战船所在区域飘去。

眼见风向变化,敌我双方接近的速度越来越慢,不少已经点燃引火之物的江南军纵火船亦因为风向变化被自己船头的火焰反噬,顷刻间变成一个大火球,意识到自己摆脱不利局面的机会已至的辛飞宇立即调整部署。他一方面下令本方各舰拉开距离,以防少数舰船起火变成“火烧连营”。另一方面则趁着双方舰队接近速度变缓的间隙,暂时置那些对自己并没有多少威胁的江南军大中型战船于不顾,集中火力清除那些最具威胁的江南军纵火船,以确保本方战舰的安全。

随着周军特混编队调整战术,江面形势渐渐向对其有利的方向转变。尽管江南军纵火船数量庞大,但这种连机枪都能将其打得千疮百孔的小木船,在周军密集的轻重火力持续打击下,想要像开战之初那般占到便宜却是不可能了。特别是这些纵火船上装满了各种引火易燃之物,漫说是被炮弹击中,就是被机枪甚至步枪子弹打中都有可能引起大火。更何况,并非所有江南军水兵都能在周军密集火力打击下继续奋勇向前。而一旦有人心生怯意,调转船头向后逃,就会有别人效仿于他。于是,在强撑了不到小半个时辰,先后被击沉、烧毁三百余艘纵火船后,剩余的近七百艘纵火船终于抵挡不住内心对死亡的恐惧、对危险的本能回避,不顾朱令赟帅舰上发出的继续进攻的信号,纷纷调转船头,或者向上游逃去,或者向两岸躲避。

尽管江南军的大中型战船对逃跑的纵火船进行了拦截,甚至动用抛石机和拍杆击沉了部分跑在前面的纵火船,但面对近七百艘体形小巧、转向灵活的纵火船,精度很差的抛石机和作用距离短、动作笨拙的拍杆所能起到的拦截作用实在有限。再加上江南军大中型战船的指挥官也害怕这些装满了硫磺、焰硝等引火之物的纵火船被拦急了眼,点着火与自己同归于尽。所以,各船在拦截时也很有分寸,以防对方狗急跳墙。结果,不过一顿饭的工夫,除了个别运气太差,直接撞到本方战船枪口上被打沉的纵火船外,原本几乎将整个江面遮蔽的江南军纵火船便逃得一干二净。

纵火船四散奔逃,原本被这些小船阻隔在两侧


状态提示:第五十五章 最后的生力军--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