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崇祯七年>一零九章 均田

“这个?”赵大会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叫苦道:“大人明鉴,小人这价格,已经是孤店最低了啊!再下去,真就要赔本了。”

董策摆摆手:“本官也不占你便宜,该是什么价格就算什么价格,不过若是本官有些事让你去办,却不得推脱了。”

他真实目的在这儿,赵大会拒绝了他第一次,自然不好再拒绝第二个条件。再说他也没这个胆子,赶紧便应了下来。

董策笑道:“现下便有一桩事要你帮个帮。本官听说,你手下还有铁匠铺?”

“是!”赵大会不知道他打的什么主意,赶紧补充道:“只有三个不算大的。”

“这就够了。”董策道:“本官要五个铁匠,你尽快给本官送来。”

“啊?五个铁匠?这董大人上嘴皮子一碰下嘴皮子的功夫儿,我一个铺子就没了!”赵大会张大了嘴,瞠目结舌。

他有心想要拒绝,却又是不敢,挣得满脸通红。

“唉,你放心,本官可不会占你便宜。”董策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五个铁匠过去每个月能给你挣多少银子?本官就按月赔给你。这些铁匠每个月要领多少钱,本官来支给。另外你也可以跟他们说,可以带着家小来,本官给他们分给土地。如何?”

赵大会一听条件这般好,立刻没口子的应了下来:“大人这般仁义,他们定然是极为愿意来的。”

“如此就好。”董策笑吟吟道:“本官这儿,还需要一些土木工匠,盖房子的不算,须得参加过建城建堡的,大同镇左近有城堡七十二,边墩上千,每日不知道要起来几个墩堡,这样的人,不难找吧?”

“不难找,只是不知道大人需要多少?”

董策笑道:“多多益善。”

赵大会思忖片刻,道:“孤店的话,理当能凑出来十来个,若是再多,就要去别的地方招募了。”

“你尽管招募,银钱花销,算本官的。”

……

卸完了东西,赵大会婉拒了董策留饭的邀请,急急的带着人回去了,他要尽早回去完成董策交代的事儿。

看着远去的队伍,董策若有所思。

他看人一向很准,经过交谈和观察,他基本已经可以确定,这赵大会虽说是个商贾,也有些逐利狡诈之心,但是总体来说还算是淳良厚道的人。也是可以称之为良商了,而且此人性格颇软,面面团团的,是个好拿捏的。

董策心里已经有了几分算计。

(明朝的耕牛价格,我没有查到,只查到了崇祯十六年的物价,但是我认为直接把那个拿过来用,是不太好的,毕竟从崇祯七年到崇祯十六年,几经战乱,农民军的破坏,连年的大旱灾等等,物价肯定是飞涨,比崇祯七年时候要高了不知道多少。所以,这个东西,不能够以时间轴为标杆横向对比,而是应该以其他东西为标杆来纵向对比。

在这里,和牛价相类比的标准是粮价,而用以参照的,则是明朝其它时候的牛价。盛世之时,粮价和牛价都会降低,而乱世之时或者是饥荒年,两者则都是上升,是以其中存在类比关系。在明朝中期,一石粮食一两七分,而一头大牛则是三两,也就是说牛价是粮价三倍不到左右。

明朝的粮价是缓慢上涨的,太祖洪武帝之时,米麦一石,折银二钱五分,此后较长时期米麦价格保持在这个水平。成化中期开始,物价上升,成化二十一年山陕粮价已达每石一两。弘治十四年,平均每石价格为一两零七分。万历十一年,山陕灾荒,粮每石二三两。万历四十年关陕饥荒,米石价格达到三两。到了崇祯初年,基本维持在一两四五钱上下。

崇祯帝即位之后,粮价开始疯涨,很快便是上涨了一倍多,在崇祯六年到十年这一段,米价一般以三两为常价,遇有灾害更为昂贵。而到了崇祯十六年,山陕地区稻米粟每斗二两三钱,小麦一斗二两一钱,大麦一斗一两四钱,荞麦一斗九钱,麦子一斗五钱。粮价已经疯狂上升到了一石十几二十两的程度!

在崇祯七年,由于遭受了饥荒,大致可以认为一石粮食在三两五钱左右,而一头牛的价格在十两左右是比较合理的。)

xxxxxxx分割线xxxxxxx

当日吃过午饭之后,董策让王通王羽把所有百姓都带到磐石堡那残破的城门前面来。

“百户大人要训话了,都快去!”

城门楼两侧的城墙都已经坍塌倾颓了,只剩下四五米高的一截,不过厚度却是惊人的将近二十米。独留下高耸的南门瓮城耸立着。

在磐石堡左近,有不少巨大的石头,这也是其大石崮名字的由来。在城门往南十几米之外就有一块巨石,形如猛虎蹲踞,高有三四米,足有一间房子大小,董策这会儿就站在上面,俯视着下面的百姓。

他心里不由得有些感慨,刚来到这个时代的时候,那等的狼狈懦弱不堪,谁能想到,短短数月之间,拳打脚踢,竟能让自己折腾出这样一个场面来?

下面的这些百姓,是自己救下性命来的,若无自己,他们都要沦为马贼的奴隶,一生悲苦难当。自己是他们的救命恩人,也当带着他们在日后的道路上,变得越发的富有强大。

这一刻,董策忽然有些奇怪的感觉——他们有自己自己效死的义务,自己有使唤他们的权力,他们理所当然的应该奉养自己,听命与自己。因为他们,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古人称文官为牧民官,何为牧


状态提示:一零九章 均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