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鼓声隆隆响彻天地。还不到巳时,双方便已经在野地里列阵了。
此地里襄阳城还不到十里。若是瞪大了眼睛在楼车上极目远眺的话,怕是能看到西北方向水天相接的一段有一条黑线横坦着,那是襄阳的城墙。
这是襄阳城外靠近汉水的一段。襄阳城位于,此地的西北方。湍急宽阔的河水从此地的西边南下,在战场南向的某处微微的转了一个弯,继续向南奔向长江——当然,这是数百里之外的地方了。
至于这里,那便是平坦开阔,没有一点遮挡可言。
光天化日之下,一目了然。
在相隔两里的地方,刘弘看到了李珏的大军,而李珏也看到了刘弘的军阵。
肃穆,严谨,方正,气势十足。
这是强军的气势,看起来彼此之间都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这种相似是各自气势和规矩上的相似。同样高昂的士气,同样严谨的阵型,同样凛冽的杀意。
这是两支同样精锐的军队。
当然,两者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首先是两支军队的着装。李珏这边按照司马越的要求,是一片的土黄。而对面的刘弘似乎自认是大晋的正统,却是一片的素白。
“正是满城尽带亮银甲啊!”遥遥的看着,一眼之下,李珏就发现了两者之间的不同,不禁感慨万千。
“满城尽带亮银甲?”桓温在身边听闻,眼睛不由得一亮,复又轻轻的摇了摇头,“这诗句气势不错嘛。只是和眼前的景致似乎还差一点。”
“差一点?”李珏扬了扬眉头,很快就明白桓温这个差一点究竟是什么意思了。眼下自己一行人在荒野上和对方决战,城池的影子都只能看到一条边,这个时候说什么“满城”
那自然是得依靠人的脑袋去肖想的事情。说起来这当真有点不应景。
当然,这也是小事。桓温与李珏的交谈也不过缓解眼下紧张而已。
李珏的队伍坐被面南,稍稍偏向西面。而刘弘的军阵则坐南面北,视线是迎着太阳的,看起来稍微有些吃亏。
不过现在太阳已经升高了,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
此时,刘弘的大军正分列左右的立于大地之上。其中军乃是由一个个方阵组合而成的锥形阵。这是一种利于速攻的阵势。
李珏不知道刘弘为什么要阵列这种形状,但他可以肯定刘弘的杀招不在自己眼前瞧见的这些,而在于其他。
“正面两万人,左右稍显单薄一些,只有六七千的规模……刘弘是要走中央突破的线路吗:?”李珏小声念叨着刘弘的布置,心中颇有几分奇怪:“刘弘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三万人,他认为这三万人就能击败我们?恐怕,他还有别得布置吧。”
“这应该是的,他应该也已经看到我们的军队规模已经超过一万了。确切的说,我们的兵力已经达到两万了。用两万对阵三万,加上我们的武器,刘弘的牙口没那么好吧。”桓温眯起眼睛琢磨着说道。
“没错!”李珏重重的点头:“这一点,我们想到了,刘弘也会想到。我们终究给他留下了一些时间,以刘弘的机智,他肯定不会鲁莽的冲向我们,所以……眼下他感和我们放对绝对是有原因的。”李珏如此分析道。
这似乎是肯定的,桓温也重重的点头,之后问题又来了:“那什么才是刘弘的底气?”
“这个我不太清楚……”李珏说着轻轻的摇了摇头。紧接着他沉默起来,过了好一会,才像是有了一些想法似的用缓慢而犹豫的口吻说道:“我不晓得”刘弘的底牌到底有几张,但我可以肯定刘弘底牌中的一张和眼前这个战场有关。”
“这个战场?”桓温闻言紧紧的皱起了眉头。
战场看起来似乎很正常,令人疑惑的地方不是没有,只是那样令人疑惑的关键却在于一点:“为什么刘弘不把对战的地方放在北边?北边,离襄阳更近,更容易阻截我们啊!”
“为什么?”桓温将这个问题直接问了出来。
“因为南边,这个地方,离江陵很近啊。而且这里的地形,河水绕三面,你不觉得这里离河水也很近吗?”李珏眯起眼睛说道。
“你是说?”听李珏如此说,桓温不由得眼睛一亮。他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嘴角微微的翘起:“主公,你当初让谢玄和罗攀一起行动只怕也是因为想到了这一点吧。”
“我当初倒没有想那么多。”李珏轻轻的摇了摇头:“其实对方在想这一点的时候,我也想用相应的手段去对付他。”说着,他认真的盯住桓温:“你知道的,罗攀在经历了湍水的那一战之后,实力上涨了不少。所以,他有点跃跃欲试,而我知道这边的被选择成为战场的消息之后,很自然的也会想要利用这里的水路。只是我在看到,刘弘的布局之后,我便认为刘弘和我们是想到一块去了。”
“那现在,我们的船队,岂不是有可能和刘弘的船队碰到一块了?”桓温担心着。
“别担心了,这现在我们管不了那么许多。“李珏无奈的耸耸肩膀,“罗攀已经早早出发了,我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出了这种事情,我们没法给予他任何提示。他现在只能靠他自己。不过,我相信谢玄和罗攀的能力,他们应该不会傻傻的撞上去的。”
“也只能这样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桓温也只能进行一番自我安慰了。
这安慰究竟有没有效果,桓温并不清楚,但他明白自己已然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