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穿梭时空的商人>第二百五十五章 巴达维亚海战(下)

巴达维亚外海激烈的战场逐渐被分成了三个部分。

第一侦察舰队前出的四艘卡罗琳级巡洋舰成功阻击了荷兰人的雷击舰队。

在数十门速射炮的轰击下,荷兰人的七艘鱼雷艇五沉二伤,四艘老式驱逐舰一沉三伤。而第一侦察舰队的这四艘巡洋舰受到的伤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荷兰驱逐舰上装备的老式102毫米火炮,哪怕是打中了也很难对有着装甲防护的巡洋舰造成什么严重伤害。

而四艘卡罗琳级的炮击却正好相反,全部战舰都没有防护装甲的雷击舰队,无论是哪一艘军舰吃上一发都会非常痛苦!

占据着绝对优势的战况让巡洋舰编队指挥官陈文乐上校微微点头,非常满意。

他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别的战场,在没有接到新的命令的情况下,陈文乐上校继续把注意力放在了几乎已经失去威胁的雷击舰队身上。毕竟,打沉一艘就是一个战绩啊!

在战场中部是金刚号以一对三,和三艘荷兰海防舰对抗。说是对抗,其实更像是单方面的屠杀。

金刚号的装甲的确不强,但那是要看和谁比较!跟战列舰那肯定是没法比,但是荷兰人建造于世纪初的三艘老式海防舰上装备的旧式203毫米主炮即使打中了也很难对金刚号造成什么严重伤害。

而金刚号上装备的那八门356毫米的主炮,只需要一枚命中就足以对这些不过五、六千吨级的海防舰造成致命伤害!

这边的战况也没什么好说的,双方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这三艘海防舰只是在用勇气来为赫尔弗里中将率领的本队争取时间而已。

不得不提的是,原本在高阳心中不堪一击的荷兰海军官兵们在这场海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战斗打到这种程度,愣是没有一艘荷兰战舰选择逃跑!

战后收到战报的高阳也是非常惊讶于荷兰人的勇气。在高阳的心中,西方白人军队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要么逃跑,要么投降!这次荷兰海军却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他们竟然表现出了东方军队特有的顽强拼搏,死战不退的精神!

而在战场的另外一端,情况却正好相反。赫尔弗里中将率领的本队斜向前进,和金刚号形成了一个相向而行的夹角。双方的距离已经拉进到一个非常危险的位置。

负责阻击这支舰队的兰芳共和国海军舰队,则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

在豫章号和建康号被迫退出战场之后,这边战场上就只剩下了一艘海容号巡洋舰!

海容号和之前战沉的海圻号同样都是前清在1896年,为了弥补甲午战后海防空虚而向国外订购的。

所不同的是,海圻号是英国人造的。而海容号和同级别的海筹号、海琛号则是由德国伏尔锵造船厂建造的。

海容号的排水量为2950吨,主机推进功率7500马力,最高航速19.5节,舰员编制为263名。

舰载武器有三门150毫米口径克鲁伯式主炮,八门105毫米口径克鲁伯式炮,两门60毫米口径克鲁伯式炮,四门37毫米口径哈乞开斯速射炮,五挺8毫米口径马克沁机关枪和一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载煤量580吨,载淡水量270吨。

海容号和海圻号都堪称大名鼎鼎!

海圻号曾经在三门湾驱逐过意图租界土地的意大利舰队,远航英美访问过,还参加过威慑墨西哥等行动,可谓是名声显赫。

而海容号同样也是一艘传奇战舰。海军总长林建章曾经亲自率领海容号护送运兵船前往西伯利亚护侨!这是千年以来的第一次!单单是这段经历就足以让海容号名垂青史了。

因为舰龄实在太久,而且也不适合跟随全新的大舰队作战。几经争论之后,这两艘战舰就带着一批轻型舰只被送给了兰芳共和国海军。海容号的两艘姐妹舰则被留在了旅顺港,改为海军训练舰使用。

海圻号已经光荣的战沉了,这样也好。总比历史上憋屈的自沉江底,封锁航道要好。

而现在,海容号也陷入了极度危险之中。海容号一艘单挑荷兰海军本队!

只是短短几分钟的激烈炮战,海容号就被命中超过十枚以上的各种口径炮弹!舰身大破,海水汹涌灌入,全舰燃起熊熊大火,各炮位几乎都已经被摧毁。

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海容号舰长陈长山上校毅然命令战舰向着荷兰人冲去,准备进行最后的雷击作战!

到了这种情况,李国堂中将终于把目光转向了这边。在发现荷兰人本队已经非常靠近金刚号之后,再也顾不上继续轰击对面最后一艘还没被击沉的亨德里克号了。慌忙下令金刚号加速转向,同时调转炮口,攻击荷兰人的本队。

已经全身着火的海容号拯救了主力舰!奋不顾身冲向荷兰人的海容号,打乱了赫尔弗里中将的本队。

海容号发射的鱼雷虽然没有能够取得战果,但是却将正准备对金刚号进行雷击的荷兰舰队本队阵型搅乱。

赫尔弗里中将不得已之下只得命令舰队转向规避鱼雷,同时集火海容号。这一耽误就是好几分钟的时间!

之前为了维持射击命中率而一直保持较低航速的金刚号,利用海容号用命争取来的宝贵时间完成了转向加速。

海容号战沉了。全舰燃起熊熊烈焰,犹如猛烈喷发的火山一般的海容号,带着最后一任舰长陈长山上校和二百余名船员沉入海底。海容号是战沉的,不是如同原本历史上那样憋屈的自沉!

此战之后,兰芳


状态提示:第二百五十五章 巴达维亚海战(下)--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