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这南蛮之地竟然如此繁华,真是令人不敢想象啊!”行走于安宁城内,吕蒙看着周围往来络绎不绝的行人和商人,忍不住的感叹道。
“此处乃是大楚少有的边贸之地,自然繁华。但短时间内能发展到如今之地步,比之成都都不差多少,诸葛孔明之能却是不俗。”周瑜微笑道。
他虽然所善乃是统兵布阵,但是治理内政也是一把好手,自然能从这繁华背后看出诸葛亮那恐怖的治政能力。但周瑜心中却豪无嫉恨,而更多是欣喜和惊叹。欣喜于大楚有这样一位能臣,也欣喜于同辈之人中还有这样有意思的人。
人各有所长,就是所谓的全能之人也总有些偏向。周瑜和诸葛亮根本就不是一个类型的人,就如张良与韩信一般,根本无法比较其高低。彼善治政,我善治军,这如何做比较?一个元帅难道会嫉妒宰辅比自己会治政吗?
“不过,这城里他国之人还真是多。竟然会有这么多种语言,蒙也是真长见识了。”吕蒙听着耳畔的各国语言和其之后的汉语翻译,感叹道。
周瑜看着周围一群样貌异于汉人、身着汉服口吐他国之语、携带翻译的国外之人,微微一笑:“天下小国甚多,语言也是成千上百,不过总有一天,我汉人之语会成为这天下唯一的语言。而这安宁城内,要不了几年,就不会再有这些连我汉人之语都不懂之人了。”
作为袁术的义子,文化入侵的概念周瑜早已知晓,于潜移默化之中同化异族之人。而这皆着汉服、说汉语就是第一步,此时安宁城边贸开展时间不长,有很多商人不懂汉语,因此才没有执行强制汉语交流的要求,只不过汉服还是要穿的。而等再过几年后,汉语的官方化是一定要强制执行的。不会说汉语你还做什么生意?
“要我说,陛下就是对于这些异族太过仁厚了。不但要教他们说汉语着汉服,还给他们提供不少书籍和学习的机会,这待遇有些太好了吧!不就是一些化外之族嘛,何必要这般相帮。”吕蒙颇为不爽的说道。虽然大楚国力强盛,但也没必要在这些地方浪费钱粮。
周瑜闻言,无奈的看了他一眼:“你啊你,除了领兵打仗脑子不迷糊,其他时候还是这么头脑简单。”
“将军此言何意?”吕蒙有些摸不着头脑的问道。
周瑜笑而不答,而是意味深长的说道:“看着吧,如此下去都不用动多少兵戈,几十年后就彻底没有西南诸国了。”
二人谈话间便来到了郡守府。安远城虽新立不久,但由于太过重要,袁术特批于此设立一郡,由于“人手缺乏”,诸葛亮又熟悉当地情况、功绩斐然,在众人推举之下,“暂代”郡守之职。
说起来袁术虽是制定规则之人,但是现在也不得不在自己的规则之内行事。没办法,天下已近太平,大楚已经建立,官员升迁自有制度,以往乱世之时唯才是举、随意分封之事已经不好再行,须得有功绩、资历为底方能提拔。而且由袁术制定的官员升迁审查尤为严格,诸葛亮这般有才却也无法一步登天。
上行下效,袁术虽然在大楚有着崇高的威望,可以肆意行事,但却也不愿打破自己建立起来的规则。否则不但会使麾下臣子心有芥蒂,更会打击新法之威严。所以权衡之下,袁术只有给诸葛亮钻钻小空子。
这么做虽然有些小出格,但却无伤大雅,毕竟这种空子不违制,而且也不是随便就能钻的。若是诸葛亮做不出足够的功绩,这暂代之职很快也会被拿掉,而且在其履历上烙下一污点。这就类似于军令状一般,成,不过提前几年升迁,败,恐怕仕途就限于此。若不是有真才实学之人,如此做只能是自断仕途。正常官员就是朝中有人能钻这种空子也是不敢,这个空子完全就是袁术为诸葛亮这种年轻却又有惊世之才的内政谋臣而准备的。
经通报后,周瑜让随行侍卫将行李送至被安排之住处,二人直直进入府中。
听到通报后早已在殿外等待的诸葛亮手持羽扇,眼中平波不惊。
周瑜踏入大门后,看到远处一身儒袍的诸葛亮,脚步忽的止住,双方的目光交集,凝滞片刻,忽的齐齐一笑。
“拜见将军!”待周瑜走近后,诸葛亮起身冲着其躬身道。
周瑜面带微笑上前将其扶住:“孔明之名瑜早有耳闻,你我分数文武,又同是青年一辈,何须以官位相论?互称表字即可。”
诸葛亮笑道:“那亮就恭敬不如从命了,多谢公瑾兄。”
二人寒暄了两句后,周瑜转而看向诸葛亮身后坐在椅上纹丝不动的老者,连忙上前恭敬道:“公瑾见过仲豫先生。”
“你知道我?”荀悦品着茶慢悠悠的说道。
“先生之大名瑜怎会不知?先生乃天下少有之大儒智者,陛下曾言,天下之大难得知己,而先生就是其神交已久的知己之人。若论及对大楚最为了解之人,恐怕除了陛下就是先生了!日后公瑾恐有诸多讨教之处,还望先生不吝赐教。”周瑜态度极为谦恭的说道。
人老成精,曾经领教过贾诩能耐的周瑜最是懂得这些在上一个时代站在巅峰之人的恐怖。虽然周瑜有信心日后会超过他们,但是其几十年的阅历确非现如今的他可以匹敌的。达者为先,对于这些人周瑜一直心存敬意。
“你便是平孙兄之子、义真兄之徒,周公瑾?”
“仲豫公认识家父和家师?”周瑜毫不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