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之我是袁术>第八百四十章 毒计

袁术微微挠了挠头,贾诩话里的意思他又何尝不明白,自古以来以为帝位继承的问题而导致的悲剧还少吗?这可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事关整个民族和国家。

这几年来,他的几名妻妾又产下了两子两女,长子袁耀在孙策的麾下表现也颇好,次子袁英虽然年幼,但却表现得极为聪慧,很受袁术喜爱。在继承人的问题上,袁术虽然比罗马那个军人出身的暴躁皇帝要理智的多,但却也难以抉择。

身份不同,位置不同,看待事情自然不同。曾经袁术因为袁耀的能力和品性问题,决心放弃其作为继承者,将其作为武将培养。以袁耀的性格和能力,袁术这么做确实无可厚非,可袁耀毕竟是自己的嫡长子。

虽说真正历史上的皇帝没有几个是嫡长子,但是立嫡立长基本是古代的一种潜在规则,嫡长子不存了另说,但是嫡长子在的情况下另立他人虽然合理,但于将来而言会有不小的风险。唐朝的前车之鉴在前,袁术可不希望自己将来的子嗣每次将来每次在王朝更迭之时都要掀起一阵腥风血雨,这样对国家的伤害实在太大。

可是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也不太现实。立君理应立贤,长子有一定才能和德行也就罢了,若是明摆着长子不适合为君,有更好的选择,又怎么能舍优取劣呢。而且这么搞,长子没有危机感,很可能会被养废。

在有着后世见识的袁术眼中,这个时代有很多难题都能够轻易解决,但是也有很多问题,即使是后世,也无法给出一个正确、完美的答案。譬如眼前的子嗣继承问题,以及国家的体系制度问题。

这两者似乎永远找不到完美的答案,顾此就会失彼,就如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般。再好的制度也会随着王朝的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出现问题,因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凡事都有漏洞。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漏洞会越来越大,到最后无法挽回。

袁术也一直在本能的回避这个问题,好在他因为穿越的原因,虽然年龄已经四十多,但身体状况却依然保持在二十余岁的青年状态,还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这个永远也解决不了的问题。

后人自有后人福,袁术的目标首先是维护华夏的利益,让华夏的旗帜插遍整个世界。其次,是保证自己的后代能够有一个尽量好的结局。最后,才是自己所创建的这个国家能够尽量长时间的维持下去。

之所以将大楚放在第三,是因为袁术知道,这个目标很难达成,除非出现核武类似的决定性力量,否则,自己所建的国家终有腐朽灭亡的一天,想要永远的维持下去基本是不可能的。而前两个目标,却是有一定实现的可能。

前者自然不必多说,袁术对于世家的信任和忌惮是一体两面的,曾经有多忌惮,现在就有多信任他们的力量。只要将这些世家的力量利用好,袁术觉得让汉人登上世界之巅难度也并不是太大。而后者,有着孔子后人珠玉在前,还有着昔日周朝的经验,袁术觉得自己曾经的想法也有一定实现的可能。

在三人的瞩目之下,袁术晃神了片刻,随后讪讪道:“文和,你具体说说,此事该如何操作?”

看到袁术装糊涂的样子,贾诩三人心中微叹了口气,估计袁耀是真的没有希望了。

相处这么久了,他们怎能不清楚自己这个陛下的性格。虽然无论是识人之能、自身意志、用人之道、执政之能等都极为优秀,堪称不世英主,但却有些优柔寡断、心太软。或许是因为见识太多,在处理一些后世能够解决的问题时,袁术极为的干脆利落。但在处理一些后世都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袁术就有些瞻前顾后了。

不过身为臣子,对于此事他们也不好太过插手。反正无论袁术选择谁,只要不出现宫廷政变之类的大乱子就可以了,就是推出来一个白痴,有着诸葛亮、周瑜、陆逊等人将来辅国,外加上孙策等人的扶持,大楚也不会出什么问题。

其实在贾诩等人看来,将袁耀直接推上太子之座再好不过,直接定下嫡长子继承,免了许多的麻烦。虽然袁耀能力差些,性情有些莽撞执拗,和如今这个罗马的皇帝有些类似,但是如今的大楚已经步上正轨,下一代的接班人都已敲定,架子已经搭好,并不需要一个多么优秀的皇帝,只需要一个明事理知进取的象征,在诸葛亮、周瑜等人身后喊666就可以了。

而袁耀的性格就很不错。知军事,心性不坏,虽然笨了些但是明事理,按部就班的来,即使是当个吉祥物,只要不出意外,将来弄个汉武帝类似的地位都不是不可能,毕竟袁术给他留下的本钱太足了。只要不捣乱,啥都不干估计都能算上一代明君,袁术现在不也是有些无为而治的意思嘛。

其实,这也是袁术的一种尝试。以相治国,与明朝的内阁有些类似,君主只需做好底层士子和将士的思想工作,并牢牢掌握军权、检察权、审理权以及舆论等方面。具体的治国和治军打仗,分别由丞相、大将军及都督负责,君主只是在大方向上进行裁断,最大程度减少皇帝昏聩对于国家造成的影响同时尽力保证国家意志的统一。

毕竟袁术的智慧有限,这已经是他参考后世所能想到最合适的方法了。要想保证国家只有一个声音的同时,还要保证权力的相互制衡,谈何容易。这个千古难题,袁术也只能想到这里。

既然袁术对于自己


状态提示:第八百四十章 毒计--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