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班决定越过边境线的那一刻开始。看起来,似乎战场上的局面已经明朗。但是实际上,战场的不可控性却变得更厉害了。
原因很简单,战场的情况,已经开始脱离双方指挥官的预想和判断!也就会到最后战术链接上的脱节!
甚至可以说,整个战场的成败似乎在这一瞬间,已经全部缩小到二班和德普小队的对抗之中,但是实际上,这只是整个战场非常小的一个部分,他就像是机器的某一个关键零部件,非常的重要,甚至它可能导致整个机器都罢工,但是他绝对不是全部,也不是不可以取代的。
这里就涉及到战场的四个最基本理论中的两个,第一个,所有的战术执行因素的都是有取代方案。第二个,所有的战术执行因素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
另外的两个基本理论,一个是所有的战术执行因素都是不可确定性的。另一个是,所有的战术执行因素在特定时间,空间,和力量里,是可以控制的。
这就是战场战术执行因素的四大矛盾理论。
而二班和德普小队的这一次战场上交手,完美的阐述了这四个理论。战场交手,并不一定要交火,而是看双方谁更能够为己方部队提供更多色战场信息和战术优势。
双方第一步。
德普小队选择的转向点,是在栗子山的山脊线。也就是他们在一开始就已经做出了决定了。
二班的转向点,是在长生林。他们是通过激烈的讨论后决定的。
双方对于转向点的选择,第一个要求其实都是隐蔽。第二个要求就是选择性要多。
隐蔽当然是为了不被对手发现,而选择性多,确实是为了迷惑对手!
所有,双方在转向点,都做一个看似多余的动作。
德普小队的采取的三角点运动。也就是围绕三个点绕了一圈,然后再出发。
二班采取的z行运动。也就是采取了多个z字型运动后,再采取直线推进。
双方都留下了迷惑对手的痕迹。
双方第二步
双方的第二步有些相同,也有些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就是双方都想避开枯涸小道的开阔地带。不同之处就是双方一个选择是在己方国境线内迂回。一个选择是快速穿越!
很显然德普小队选择的己方国境线内迂回。二班的选择是快速穿插。
这就造成了一个结果,德普小队虽然早做决定,早一步行动,但是实际路程却加剧了。而二班虽然在争执中做出决定,晚一步行动,但是实际路程却缩短了。
似乎已经注定了二班和德普小队要撞在了一起!
但是实际上的情况确实截然不同的。这场的不可控制性突显了出来。
这是很有意思的局面。
二班在到达长生林边缘的时候,理论上他们应该继续保持直线快速穿插。争取以最快的速度穿过开阔地带。但是尴尬的局面是,他们对于长生林以北的地形地貌是完全不了解的。而且从长生林的角度出发,这个开阔地带实在是有点大。邓副班长翻开地图,发现从长生林向北25公里,地图显示是一览无遗的开阔大草原。没有山也没有沟,偶尔起伏不定的几个山包,也没有什么隐藏的效果!但是现在二班又已经没有回头的路了。
理论上可以再次改变推进的方向和路线,但是实际运作上,这就是战场大忌。虽然二班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和德普小队强时间,但是他们也知道,留给自己的侦查时间也不是特别宽裕的。敌人是不会坐等自己打上门的。
但是还是必须避开栗子山,否则自己的行动,完全就是在栗子山敌人观察哨的眼皮子低下。
于是,二班决定,向东北放心进发。尽量避开栗子山的辐射范围!
而德普小队现在也遇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那就是上山容易,下山难的问题。就算只是栗子山,这个小小的山包,在冬季的野外,人迹罕至的地方。路是没有的,只能自己一步一步的走出来。这就严重制约了德普小队的速度。速度倒不是关键,而是战场上的痕迹,德普小队无法有些的避免的掩藏!假如对手有侦察兵的存在。那么对手的侦察兵完全可以顺着自己的痕迹,直达大队的驻地。
所以,对一德普小队而言,现在比赶路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怎么处理路上留下的痕迹。
简单的迷糊是不够的,自己必须将一部分痕迹,彻底的抹掉。至少要造成一定范围内的痕迹空白。
但是德普同样明白一个道理,人为行动越多,在精锐的侦察兵眼里,痕迹越多。越是掩盖,越是意味着,暴露的更多。是不看起来是一个完全矛盾的问题。
德普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而德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很简单粗暴,那就是向北面纵深地带迂回的更深一点。
就这样,双方的侦察部队都因为不可控制的原因和战场的实际情况,行动路线开始偏离原来的战术计划。原本至关重要的德普小队和二班,似乎一下子又变成了战场上无关紧要的因素,但是这个看起来已经偃旗息鼓的焦点。实际上是双方埋在对手战场上的一颗*。
而这个时候,583纵队的优势开始凸显出来,那就是他们还有有一支更加灵活的侦查部队洛特小队。
而774团现在似乎已经开始进入全面的被动状态。不过实际上警卫连的假唐三藏的价值,即将被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