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永世帝唐>第三十八章:王府拜年 3

自从殷清风“隐居”在升平坊的时候,他就开始设想着,如何把他印象里的伟大王朝按照他的设想去建设。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不能出现历史上的“玄武门之变”。

殷清风也不是没想过去投靠李建成,然后帮着李建成灭掉李世民。毕竟在世人的眼中,李建成是正统,灭掉李世民的话,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虽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相信以李建成的能力,即使他当了皇帝,唐朝也不太会如历史上那般强大。这不是成者王侯败者贼,因为政治和军事斗争需要过人的胆识与智慧。

李世民从小就参加战斗,他经历了战争的血雨腥风,而李建成在谋略和胆识上明显不如李世民。他已是太子了,仍然没有保住帝位就说明了这一点。

而另一个让殷清风不能下定决心投靠李建成的原因,是李建成身边围绕着的都是关陇集团和世家大族的代表。

先不考虑他投靠李建成之后,获得什么样的地位。他想要建立的大唐王朝,消灭或者减弱世家的影响是一个必然选择。而李建成是不可能允许他这么做的。

在这一点上,李世民才是理想的人选。

贞观六年,李世民让高士廉等人勘正姓氏,修订《氏族志》的目的,除了提高李氏皇族的地位,主要的还是为了压制旧士族势力,扶植庶族地主,以加强皇权统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不是像古代欧洲的分封制那样,君主、大领主、小领主之间有着各自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中国人,或者说经过华夏文明熏陶下的中国人,更适合以集权制来治理国家。

李世民上台后,尚且有人提出是否要搞分封制,更何况被关陇集团和五姓七望包围的李建成?

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唐朝不会变成第二个隋朝,他也不会是第二个杨广。但是,他会是第二个刘邦,或者是第二个司马炎。

汉朝的七王之乱与晋朝的八王之乱,血淋淋的证明了分封制不适合汉族人。

或许李建成不会搞出分封制,但世家的势力过大,和分封制也只差一个名分而已。

正是分析了李建成与李世民二人之间的优劣,殷清风才决定加入到李世民的阵营的。说难听一点儿,就是去李世民的抱大腿。

历史上,对于玄武门之变之前的李世民,描写和分析的并不多。大多记载着他何年何月领兵与谁作战,又或者是成立了天策府,与李建成争权夺利等。

但是,殷清风“来”到唐朝以后,他尝试着从一个庶子,或者说是家族次子的角度来分析李世民。

古代中国的家族包括皇族在内,都是立嫡长子的传承制度。李世民作为次子,不会从小就心生野心去取代李建成,然后他去继承李渊的那个唐国公的爵位。

等到杨广将天下搞得大乱之后,各个家族除了抱团自保之外,还要尝试着是否可以问鼎宝座。

从最早的王薄开始造反,到后来的十八路诸侯、七十二烟尘纷纷登场的时候,李世民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当时他老爸的身边,整天围着一群人在密谋。密谋的内容是夺权!夺天下之权!夺至高无上的皇权!

殷清风不敢断定,李世民是何时心觎那个宝座的。但是有一点他是肯定的:随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这两种最重要的亲情lún_lǐ越来越单薄,他就越不甘心。

他不甘心,就要自保。他越自保,李建成就越要压迫。

等到李世民收拢了一帮文臣武将之后,他同样变成了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表者。他这时就算想回头也回不了了。

这就是,刚才殷清风问李世民是否可以放下权势做一个逍遥王,而李世民坚决否定的原因。

客观的说,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不是谁是谁非的问题。所以,殷清风对于帮助李世民干掉李建成,并没有什么心理和道德上的负担。

但是,李世民夺嫡或自保的手段,就太过于下乘了。想要干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干嘛非要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他这么做,就不是吓到宝宝的问题了,而是把宝宝们给带坏了。

第一个被带坏的宝宝,就是他最看重的嫡长子,李承乾小盆友。

在李承乾之后,他的十几个儿子当中,除了早亡的李宽、李嚣和李简,还有当了皇帝的李治之外,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李泰在封地郁郁而死、李佑发动叛乱被赐死、李愔受李恪的牵连被贬为庶人、李恽、李贞、李明自杀、李慎死在流放的途中,得善终的只有李福一人。

等李世民死掉之后,李唐皇室的悲剧还在上演:高宗李治、武氏女帝、中宗李显、玄宗李隆基等等的多位皇帝,都曾废立太子。而,想方设法谋求皇位的人更是每代都有,往往因此还引发了政变。

再往后数,五代十国、赵宋王朝,何尝不受玄武门之变的影响?

殷清风从去年主动的出现在李世民的眼前,到后来的被赐婚,虽说超出了他的预期,但是他也更有把握去影响李世民。

本来他就一直在苦苦找寻劝谏的机会,没想到今天撞个正着。这么难得的机会,他当然不能放弃。

但是这么大的一件事,他不可能张嘴就来。如果那样做的话,蓄谋已久的痕迹太明显了不说,弄不好还会被李世民给无声的灭口也说不定。

正当殷清风不知该如何婉转的时候,他听到了李晋安的声音。

“殿下,该服药了。”

殷清


状态提示:第三十八章:王府拜年 3--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