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橘红色。鳔较大,前端圆形,具侧肢31~33对,每一侧肢最后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长;头颅内有2块白色矢耳石;椎骨26~27个,有时25个。
黄花鱼产卵场一般位于河口附近岛屿、内湾近岸低盐水域内的浅水区,水深一般在东海、黄海区不超过20米,但在岱衢洋产卵场最深可达20~30米,在南海区不超过30米。水色混浊,透明度大都在1米以内,底质为软泥或泥质沙海区。
中国沿海大黄鱼的产卵场约10个,有苏江的吕泗洋,江浙的岱衢洋、大戢洋、猫头洋、大目洋及乐清湾,闽南的官井洋、东引渔场,闽广的南澳渔场和硇洲岛渔场。
春汛产卵场水温上升到15~17c时大黄鱼开始集群产卵,旺汛期江浙产卵场水温达17~19c,20c以上(吕泗洋为21~22c,官井洋22~24c)时渔汛结束。
产卵场盐度范围在吕泗洋和官井洋为28~31,岱衢洋和大戢洋为17~28。大黄鱼一生能多次重复产卵。生殖期中一般排卵2~3次。
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成正比,由10~275万粒不等,一般为20~50万粒。卵浮性。球形,卵径1.19~1.55毫米,卵膜光滑,有一无色油球,直径为0.35~0.46毫米,受精卵在水温18c时约经50小时孵出仔鱼。
各地方群的年龄组成不同,各群中个体的寿命、性成熟年龄也不相同:东海北部、中部群的个体寿命最长,最高龄鱼为29龄,但开始性成熟年龄较迟,少数为2龄。一般为3~4龄。
粤西群的大黄鱼寿命最短,最高龄鱼仅为9龄。但性成熟年龄最早,少数个体1龄开始性成熟。大部分个体为2~3龄。
闽、粤东群的大黄鱼处于上述两群之间,最高龄鱼为17龄,大量性成熟个体为2~3龄。大黄鱼最大个体全长可达755毫米,重3.8千克。
黄花鱼的洄游和鱼讯也很是明显,春季中国沿岸水温增高,黄花鱼鱼群从越冬场游向沿岸河口附近的浅海区生殖。
东海北部、中部群的越冬海区一是江外、舟外越冬场,二是浙、闽近海越冬场,三是大沙和沙外越冬场。
亲鱼于四月中、下旬结成大群,从深水越冬区向西洄游进入吕泗洋、岱衢洋、大戢洋等产卵场。产卵期为5~6月。亲鱼产卵后分散在岛屿与河口一带海区索饵肥育。9月还有较小鱼群到苏江、江浙近岸产卵,形成秋汛。
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大黄鱼返回越冬海区。闽、粤东群的北部群体主要在闽东渔场产卵,一路于4月下旬至5月中旬进入东引渔场产卵,另一路于4月
下旬至6月中旬经白犬列岛、马祖岛等分3~4批进入三都澳内湾,于5月中旬至6月中旬每逢大潮在官井洋产卵。
秋末冬初分散于各处索饵的鱼群开始在四礵列岛一带形成秋冬季大黄鱼汛。此后随水温下降,一部分鱼群游向60米等深线暖水处越冬,一部分鱼群继续向四礵列岛以南游去。
闽、粤东群的南部群体其生殖洄游在赤江口以东沿岸海区开始较早,1月鱼群开始由外海集中到达汕尾,转向东北方向洄游,2~3月抵甲子、神泉,3月在南澳岛东北渔场和东南渔场形成渔汛,至4月结束。
秋汛自8月开始,鱼群从闽南南部沿海一带进入广东沿海,由东北向西南进行洄游。9月抵达饶平近海和南澳岛西南沿岸,10月出现于神泉、甲子,11月到达汕尾,12月在平海、澳头(大亚湾内外)附近,1月份开始向外海逸散。
粤西群10月初从吴川等附近向硇洲岛南、北产卵场游去,11月为产卵盛期,产卵后分成小群,转向深水区栖息,秋汛结束。
翌年春汛自2月开始群集结于硇洲岛南面进行产卵,3月为旺汛。至4月初水温上升,正值春雨时期,近岸河口浅海水域盐度明显下降,不宜大黄鱼栖息。鱼群迅速离开,春汛即告结束。
大黄鱼平时栖息较深海区。4~6月向近海洄游、产卵,产卵后分散在沿岸索饵,秋冬季节又向深海区迁移;小黄鱼春季向沿岸洄游,3~6月间产卵后,分散在近海索饵,秋末返回深海,冬季于深海越冬。
黄花鱼一般食性较杂,主要以鱼虾为食。黄花鱼隶属鱼纲。石首鱼科。其形态相近,习性相似。垂钓方式方法基本相同或相似。
这类鱼,体侧扁延长,呈金黄色。大黄鱼尾柄细长,鳞片较小,体长40~50厘米,椎骨25~27枚;小黄鱼尾柄较短,鳞片较大,体长20厘米左右,椎骨28~30枚。小黄鱼春季向沿岸洄游。
大黄鱼为暖温性近海集群洄游鱼类,主要栖息于80米以内的沿岸和近海水域的中下层。产卵鱼群怕强光。喜逆流,好透明度较小的混浊水域。黎明、黄昏或大潮时多上浮,白昼或小潮时下沉。
成鱼主要摄食各种小型鱼类及甲壳动物(虾、蟹、虾蛄类)。生殖盛期摄食强度显著降低;生殖结束后摄食强度增加。幼鱼主食桡足类、糠虾、燐虾等浮游动物。
大黄鱼能发出强烈的间歇性声响。同时对音响也很敏感。它的主要发音器官是鳔及其两侧的声肌。
当声肌收缩时,压迫内脏使鳔共振而发声。在生殖季节鱼群终日发出“咯咯”、“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