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重生之第二帝国>第486章 罗马尼亚的决定

“尊敬的国王陛下,我们在德军当中的观察员传来了关于波兰战场的最新消息。德奥联军攻占了华沙东部城镇马佐夫舍,累计俘虏、毙伤俄军超过13万人;而他们钳形攻势的另一翼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先锋部队已经推进到凯克莫拉镇,距离华沙仅有不到30公里的距离。俄国四个军团的战斗力不复存在,华沙已经近在同盟*队的眼前!”

恢弘壮丽的普列什城堡议事厅内,罗马尼亚陆军总参谋长扬?弗劳雷斯库上将正手持指挥鞭,站在一张巨幅东欧地图面前陈述着当前的德俄战局。在他旁边,包括御极47年的老国王卡罗尔一世、皇储斐迪南、首相兼自由党领袖扬库尔?布勒蒂亚努、保守党领袖彼得?卡普在内的数名核心成员都静坐于侧,随着弗劳雷斯库上将话语的继续,他们脸上的神情也不断变幻,惊愕、振奋、忧惧,又夹杂了几分快意的恨怒在里面。

“半个世纪以前,我曾经作为一名中尉在普鲁士王家的炮兵部队中服役。而在那段时间中,我便凭借着自己的亲身体会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这个肃谨坚毅的民族所拥有的武力,绝非欧洲任何一个国家所能匹敌。而后来发生的事情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无论是普丹、普奥、还是普法战争,高举铁十字王旗的大军一路所向无敌,最终将一盘分零散落的各联邦,熔铸成了欧洲最强盛的帝国。今天,这个国家所爆发出的能量更是令世界震惊;他们不仅在海上以完胜之姿击败了拥有无数神话光环笼罩的英国舰队,更只用了三根手指的力量,就连续屠灭了欧洲压路机的一百多万大军!”

卡罗尔国王轻声开口,话语中的怀念和自豪之情显露无疑。虽然他的大半人生都在罗马尼亚这个东欧王国中度过,但不可改变的是,卡罗尔的身上却流淌着纯正的霍亨索伦家族的血,对生养自己的祖国怀着无限虔诚的向往之情。

盖因此故。卡罗尔一世不仅将自己的王储在年少时派到德国宫廷中接受教育,更于1883年和奥匈秘密缔结了攻守同盟;卡罗尔一世将盟约文本锁在这座普列什城堡的保险柜里,不让自己手下的大臣和议会知晓详情。大战爆发后,这位国王也旗帜鲜明的表达了自己倾向中欧列强的立场。主张立即向俄国宣战,以收回罗马尼亚在1878年俄土战争中被俄国侵占的南比萨拉比亚三个县的土地。

不过,罗马尼亚民众却没有出身于霍亨索伦的卡罗尔那般的亲德热情。与他们的另一个“拉躲妹”意大利相同,罗马尼亚人的外交站队也是出了名的观望骑墙;以德奥为首的中欧帝国虽然自进入20世纪之后便锋芒日盛,但英法俄三个老牌列强的百年积威同样是如雷贯耳;在对前景难以预料的情况下,当墙头草显然便是罗马尼亚人最好的选择了。

而让布加勒斯特政府感到自傲的是,自己这个三流国家在两大阵营的争斗博弈中不仅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反倒是颇为重要的核心所在。如果罗马尼亚倒向协约,奥匈便会陷入俄国和塞尔维亚的三面包围,俄国更是能将自己的势力触角朝伊斯坦布尔大幅伸延;反之。如果罗马尼亚履行那份与奥匈之间的攻守盟约,不仅奥匈可以保证东部国土无虞、将罗马尼亚的70万陆军化为助力,德国更是能得到大量的石油和谷物供给,并彻底打通与东方奥斯曼帝国的联系。

盖因此故,罗马尼亚成为了两大阵营都竭力拉拢的对象。而布加勒斯特政府也奇货可居,在各国外交官中左右逢源,不断提出越来越高的参战价码。本来按照首相布勒蒂亚努等中立派的如意算盘,是一边向双方要武器要资金支援、一边把时间拖下去;等到赚得盆满钵满的最后时刻,再决定加入哪一方参战。然而当前德国在战场上的接连大胜,却直接就把这些心怀野望的罗马尼亚人,给推到了决定阵营站队的边缘。与自身积病百年、因此想方设法都要避开欧洲斗争漩涡的奥斯曼帝国不同。罗马尼亚在卡罗尔一世当政的半个世纪期间出现了经济繁荣发展的情况;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的达契亚人,是从一开始就打定了浑水摸鱼的主意,当一个严守中立的乖宝宝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

“将军,你认为这一次德国人有多大把握能拿下华沙?”首相布勒蒂亚努推了推鼻梁上的单片眼镜,缓缓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而以当前王*队的战备状态。又是否能够在政府宣战之后快速投入到战场中去?”

“首相阁下,根据我们在德*队当中的观察员所掌握的情况分析,德国人将俄国赶出波兰已经只是时间上的问题。华沙连通俄国后方腹地的通道,随着马佐夫舍的失陷而被截去了一大半,其深入波兰腹地的大量俄军已经陷入即将被围的态势。而俄军的精锐力量。却已经在此前的三场战役中被大量圈进了德国人的战俘营;他们普遍缺乏战斗意志,当前仍在奋力抵抗的俄军部队只占总人数的不到三分之一。我们的随军观察员,就亲眼目睹了一场两个团的德国步兵在24小时内冲垮一个俄国师的战斗;他们抓获了超过4000名俘虏,而自身的伤亡只有不到1000之数。”听得首相的问询,参谋长弗劳雷斯库随即开口回复道。

弗劳雷斯库顿了顿,眼中绽放出一丝期待激动的锐利神采,又道:“至于军队的战备情况,我们更是在20天前就下令结束休假,开始了部队调度和物资的集结。当前,罗马尼亚的勇士们


状态提示:第486章 罗马尼亚的决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