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临高启明>980.第980章 物质准备

临高有不少聚族而居的宗族地主,他们很少有愿意放弃目前的聚族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宗族地主对同族同宗的百姓有很强的人身控制力和影响力。这是元老院最深恶痛绝的一件事。

发动机行动中要抽调很多人力资源,除了归化民之外。这些宗族地主的人口也是元老院窥觊的对象。

只要将宗族中不得意的贫苦百姓移出来,离开宗祠长房的核心,提供优于目前经济水平的新生活。他们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拥有作为“某家人”的自觉性了。到了台湾、济州岛这样的荒蛮之地,除了紧紧依靠元老院之外,就不再有其他的依靠,这些人的心态很快就会发生变化。

而留在临高的宗族地主们,也会因为流失人口而变得不再具有威胁性,经济上的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刘牧州原本就有消灭宗族地主的计划,发动机行动正好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要是这些宗族地主拒绝出动民兵,那么元老院大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其进行“讨伐”。

索普把心思放回到手上的文件里,他对计划里给出难民连续四个月每人配备350克糙米的标准很不以为然,因为难民营地有大量的建设项目需要难民提供劳力,先不说海上航运会比较消耗体力,到了目的地,还有大量的基建和垦荒重体力劳动。

滞留在济州岛的难民还要转运到临高、高雄、田独、鸿基等地。粮食需求时间将进一步增加。索普打算建议企划院在东南亚加大粮食的收购工作。

第一批暹罗大米已经在对越贸易公司的努力下运来了,填补了日渐开始枯萎的原来的越南大米供应。暹罗米主要是籼米,多数元老们习惯于粳米,对这种米不太习惯,但是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下的普通百姓来说就不那么挑剔了。

为难民补充粮食的另外一个途径是就地进行土地开发。但是济州岛的土壤层比较薄,并非一个适合大规模农业生产的地方。在朝鲜历史上济州一直是作为牧场和渔港存在的,农业生产很薄弱。

在农委会的计划中将主要用作牧场。再开垦一部分自然条件较好的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用地。据说济州岛的气候环境适合种植土豆,土豆的生长期不长,产量又大,土豆富含维生素,又能当主食又能当蔬菜,能有效的补充难民的食品。

农委会保存有很多适宜北方寒冷地带种植的作物的种子,这些种子已经接近保质期了,吴南海上次和他谈过,要求在济州岛开辟专门的农场来存种育种。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船楼上,元老军官们的讨论已经告一段落了。索普这才慢吞吞的踱到付三思身边。关于救生背心刚才引起了一阵颇为激烈的讨论,索普本来就知道这种刚制造出来的救生背心不是很理想:木棉填充的背心即沉重又臃肿,士兵穿着它简直没法做战术动作,唯一让人还算满意的是一旦掉到海里的话,这款救生背心的确能保证人浮在水面上。

没想到元老军官们争论的核心不是救生背心的行动性而是颜色。有人质疑救生背心如此的鲜艳是不是有违战斗中的“低可视度”的原则。

当然这种异议在本时空没什么意义――鲜艳夺目的军服在16~19世纪一直是军队制服的主流,按照排队枪毙战术组织起来的伏波军,除了少数的特殊部队之外,同样也希望使用漂亮华丽的军服,不过暂时条件不允许罢了。救生衣就遑论了。

“索普,我们支队的冬装怎么样了?”朱鸣夏问道,“你说这次会带样品给大家看看的。”

索普笑了笑:“服装厂已经交付了一批试制的冬季制服给我。原本我打算让一个班穿戴整齐了给大家看看效果,不过今天的天气实在太热了,大家就直接看看样品吧。”

众人回到了船楼的会议室里,索普的勤务兵已经在会议桌上摊开了全套的北方地区冬装――这种冬装主要供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部队在冬季装备。实则在江淮、河北等稍偏南或者偏北的地区也可装备使用。

“31式北方地区陆军野战部队冬装”,用进口的英国厚呢绒制作,取其保暖又防水。采用短风衣款式,衣服下摆和袖口带有可抽紧的绳子。由于临高造不出拉链来,军服的前门襟采用交错重叠式双排扣,可扣紧的高立领,衣服上装有生羊毛织物的防水兜帽――保暖帽另配。下身是呢绒马裤,配鹿皮短靴――鹿皮的保暖性和防水性都很好。因为没有这么多的鹿皮可用,批量品打算用牛皮制造一部分。帽子采用得是棉制“三块瓦”,也就是所谓“雷锋帽”的保暖帽。戴了这个之后士兵就不能戴钢盔了。幸亏临高的士兵很少需要钢盔来保护自己的脑袋的机会。

除了外套之外另有薄棉背心/棉内胆之类的附加服装。用来在低温下加强保暖功能。毕竟本时空的临高还没有制造出羊毛衫和卫生衣这些服装,士兵基本上是衬衣外面直接穿外套,保暖效果有限。

士兵的手套和保暖袜是加厚的棉纱劳保织成的,付三思觉得这东西保暖性肯定不行。目前的条件下理想的军用手套莫过于鸭掌棉手套,用连接绳挂在脖子上。保暖好制作也不难,只是在遇到紧急情况下射击必须脱掉手套。袜子可以考虑进口羊毛纺毛线做毛袜,目前也暂时只能是粗棉纱袜而已。

如果再往北――比如进入到辽东地区,这套制服的保暖性就有所欠缺了。所以服装厂还另外试制了一款军棉大衣作为


状态提示:980.第980章 物质准备--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