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望远镜中看的清楚:大坝之上,一片混乱,许多蓝色戎装的士兵,没头苍蝇似的,晃来晃去,他们手上握着的,不是枪支,而是镐、锹。
嗯,这是正在构筑防御工事呢。
联想到四柱庙地区的情形,可以推断出,北宁战役一过,我军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即对山西发动进攻,大出中国人的意料,很可能,他们在收到我军自升龙开拔的消息后,才开始手忙脚乱的进行相关部署,因此,不论四柱庙还是丹凤,防御工事的构筑,都是一个进行中的状态,都未完工。
非止天助我也,这个,简直就是……天夺其魄啊!
哈哈!
穆勒迅速做出了决断,派人通知陆路的阿尔诺,建议
变更原先部署,立即发动进攻!
原先的部署是:
“联合舰队”抵达目标水域后,一分为二,一部停泊在丹凤以南红河河段,另一部绕到丹凤以北,进入底河河段,南北呼应,共同封锁住整个丹凤周边河段,阻断敌军获得北援或北撤之通道;同时,给进攻丹凤的陆军以猛烈的火力支援。
陆路,右路纵队的第五十九团、第四十七团,正面强攻丹凤大坝;左路纵队的混合步兵团,取道丹凤西南方的巴兰村,楔入大坝和丹凤之间,以求敌军首尾难顾。
限于丹凤及其周边地理,没有给骑兵留下什么冲杀施为的空间,混合骑兵团不必参与进攻,只在外围负责“侦查以及护卫部队侧后翼的安全”。
穆勒建议做如下变更:
“联合舰队”现已抵达目标水域即丹凤以南红河河段,应即集中整支“联合舰队”的火力,对丹凤大坝进行猛烈炮击,而不必大费周章的分兵绕到丹凤以北的底河河段,玩什么“南北呼应”,
同时,陆路的右路纵队,亦应立即对丹凤大坝发动正面强攻,而不必等到左路纵队迂回到位,方才行动。
穆勒的理由是:
第一,中**队的部署尚未完成连防御工事都未完工呢!此时发动进攻,中国人措手不及,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在我猛烈炮火打击下,必定一击而溃!恣意人生
阿尔诺沉吟半响,最终同意了穆勒的方案。
步兵发动进攻之前,先进行炮火准备。
这一回的火力,较之城头山的那一回,可是更加的猛烈了
水路,参与炮击的,除了“联合舰队”,还有“西贡升龙”分舰队不比“联合舰队”的半吊子,“西贡升龙”分舰队之驾船操炮者,可都是专业的海军人士哟!
陆路,则有合成炮兵团之首秀城头山一役,限于地理和天气,陆军的炮兵,并未投入实战。
因此,这一回的火力密度,将倍于城头山一役!
哼,如此猛烈的炮火,持续个把小时,就将这个大坝轰塌了,也不稀奇!
事实上,并不需要“持续个把小时”
法军排兵布阵之时,大坝上面,便已出现了明显的阵脚松动的迹象;待第一颗炮弹落下,大坝上的蓝色身影们,立即一哄而散。
第一轮的炮击,只进行了一半,便被叫停了。
再打下去,就纯属浪费炮弹啦。
最早登上大坝的法兰西勇士,不是陆军,而是“西贡升龙”分舰队的海军陆战队,带队的维克托中尉举目四望,大坝之上,弹坑纵横,硝烟弥漫,一片狼藉之中,一个人影也看不到连尸体都没有一具。
中国人逃的,实在是太快啦!
穆勒说的没错儿,中国人果然“一击而溃”!
丹凤这一仗打的,简直可算是“兵不血刃”了!
法军人人兴高采烈,唯一一个暗自郁闷的,是莫雷尔中国人跑的太快了,右路纵队尚未发动正式的攻击,中国人就不见了,因此,这个“丹凤大捷”的功劳,只能够算到海军和合成炮兵团的头上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