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姆河战役,中国远征军一战成名,蔡锷也因此被世人视之为‘名将’,和协约国及同盟国内的众多名将并驾齐驱。对此吴佩孚与柳光远等人深感羡慕,虽然他们自觉自己并不会逊于其他将领多少,但蔡锷的这个名将毕竟是得到所有人承认的,不像他们是自认的,还没有得到别人的认可…
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本来就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如今蔡锷得到了几乎所有人的认可,吴佩孚他们怎么可能不羡慕。
另一方面,尽管得到世人的认可让蔡锷心里高兴,但他却没有因此而忘乎所以。因为他自己心里很清楚像不久前那样的战斗,只要有足够的坦克在手,即便是换个蠢材,只要他能下达类似于‘进攻’这样的命令就能赢得胜利…
对于这种无论谁都能赢的战斗,高兴固然是要高兴,可是高兴的忘乎所以就有些过了…
在蔡锷看来,真正考验一个人指挥能力的,是接下来的战斗…
所以蔡锷推辞了所有庆祝活动,把吴佩孚与柳光远等人叫到了自己的司令部,商讨起接下来的准备工作。在蔡锷看来,接下来的战斗怕将会演变成一场血战,若是不尽早做些准备,恐怕远征军的伤亡将会和英法两国一样…
事实的确如此,在白崇禧的坦克部队大部分趴窝的情况下,远征军已经无法再打出像先前那样的战斗。面对着反应过来的德军发起的如山呼海啸般的反攻,远征军很快就陷入了苦战之中,虽是防御战,但每日的伤亡却有数千之多。
虽然没用多久白崇禧部的大部分车辆便得到了修复,然而坦克的出现却已经无法带给德国人最初的震撼,像刚开始时那样落荒而逃的景象也不复存在。
尽管凭着坦克,远征军还是拥有了许多优势,但是时间一长,德国人也找到了许多应对的方法。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直接用步兵炮充当反坦克炮口径的野战炮可以轻而易举的击毁任何坦克。
只是野战炮毕竟不是反坦克炮,虽然有些效果,但却使用不易…
比较笨的办法就是用集束手榴弹、燃烧瓶或者是地雷等,前两者使用虽然简单。但是却带有很高的危险性,毕竟坦克本身就携带有机枪等武器,很难靠近,至于后者则容易被密集的炮击损毁,有些时候甚至还会产生一些连锁反应,导致整片雷区都在炮击下引爆,因此在尝试了几次之后德国人也就放弃了。
尽管德国人的办法还不是很完善,但在这些办法之下,白崇禧部的车辆依旧出现了大量损毁,而且多是不可修复的那一种…
虽然稍后没多久英国也投入了一部分坦克。然而却再也没有出现过如第四天一般让德国人望风而逃的战果——————这时英国已经造出了一部分的马克型坦克,对他们来说,反正已经有了中国的坦克部队在前,自然也就没有继续隐瞒的必要。
而且在得知坦克部队已经有如此规模之后,前线的黑格也是强烈要求。如此一来英国人自然不好再继续推延。
其实看着中国人的坦克震惊世界,英国人自己也有些不忿,尤其是那些支持坦克计划的人,坦克能这么早拿出来,除了黑格的强烈要求和前线战况之外,也有他们在背后推动的因素。
不过就像前面说的,虽然英国人也投入了一部分坦克。但却没有能达到像第四日远征军那样的战果。一方面是因为英国人的马克型坦克与远征军装备的【15式坦克】和【15式装甲车】在性能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则是数量问题…
历史上等到索姆河战役开始之后,英国人第一次投入坦克时也不过才投入了四十多辆,最后能真正投入到战场上的仅仅只有十八辆。如今时间要比那时还早上许多,造出来的坦克不过才二十多辆,真正能投入到战场上的只有九辆。
无论是性能还是数量都不如白崇禧部。自然也就不可能创下如白崇禧部先前一样的战果。
在见识过上百辆坦克齐奔的场面后,阵地上的德国人也算是见过世面了,压根不把这区区九辆坦克放在眼里。再加上也有了一些应对的手段,结果就是这九辆坦克居然是有去无回…
这种结果自然是让英国人大失颜面,再加上马克型坦克在战场上的表现的确不如中国坦克。这也让英国人对即将送来的坦克图纸极为重视。虽然在英国国内也有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应该继续本国的坦克研制计划,作为陆地巡洋舰发起人的丘吉尔更是四处奔走疾呼。英国政府内部也有不少人支持这一观点。
只是眼下迫于战场形势,英国需要的是一种性能更为优异的兵器,而不是另一种性能更差的。何况现有的马克型坦克已经被证明的确要逊于中国坦克不少,发展新的坦克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如果选择等待本国的坦克,而不挑选现成的,这明显不符合现有的形势,所以选择国社政府提供的坦克也就成为了必然的问题…
当然,英国政府还是支持开发本国坦克的,毕竟作为骄傲的盎格鲁-撒克逊人,英国人并不觉得自己会逊于别人,他们也不能容忍别的国家超越自己,何况除了特殊情况之外,作为已经位于世界之巅数百年的大英帝国,他们还真没有使用其他国家装备的习惯…
但眼下的形势却是造不如买,而且在政府内部也有许多人支持这一政策,所以尽管英国政府依旧支持自行开发,但再拿出了相当一部分的资源从国社政府手中购买坦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