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场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搞内部斗争,一个个都不像读书人,更像是一群圣斗士,比如嘉靖年间的大奸臣严嵩,就是被徐阶给斗倒的;而徐阶又倒在了高拱的斗争下;最后张居正上台,又把高拱给斗了下去。
总而言之,整个明史更像是一部斗争史,但这次却是个例外,因为大臣们都不斗了,他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斗皇帝。
于是每天几百封奏疏,像雪片一样飞往凌霄的办公室,有内阁的、六部的、各科给事中、各省督抚,甚至一些不知名的地方小官,也纷纷趁热闹,过了一把骂皇帝的瘾。
按说这么轰动的政治事件,几乎是全体大臣一致反对了,皇上也应该收回成命了,至少也得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下看法吧,可是这些奏疏一送上去后,全都如石沉大海般,杳无音讯了。
为什么没有答复?答案很简单,因为看不懂!以前那些叙事性的奏折都看不懂,何况这些引经据典、晓以大义的理论性文章。
凌霄看不懂,李应元自不必说,连你说了些什么我都不知道,你叫我怎么答复你?办法还是有的,全都捆起来存进了档案室,眼不见心不烦。
……。
照道理,皇上这么沉得住气,应该是铁了心要把这一政策实施下去了,只要是不想造反的,心里还清楚的,骂几句出出气也该消停了,可是仍然不断有人上书,直到一封奏疏的出现。
上疏的是户部给事中韩一良,给事中是明朝的一个官职,这个职位品级并不高,一般都只是六、七品的样子,但是能量却很大,因为他是言官。
言官在当时的主要工作就是骂人,顺便干点检举揭发的事,上至内阁大臣、六部尚书,下至知府县令,没有它不敢骂的,也没有它不能骂的,甚至于皇帝,也挨过某些言官的骂。
但是韩一良的这封奏疏却不是骂人的,应当算作规谏,原文应该是这样的:
“臣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冒死启奏:而今盗贼蜂拥,陛下当下旨练选军士以免召募,驱缁黄游食使归四民,责府州县兼举富教,使成礼俗。”
为了响应凌霄的号召,硬是被他写成了这样:
“臣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冒死启奏:现在天下不怎么太平,到处都有强盗出没,陛下应当下旨,平常时间就应当操练士兵,免得打仗的时候要去临时召募百姓;让那些吃白食的和尚、道士什么的全都回家去,读书、当农民、从事手工业或者商人都可以;府州县的地方官要生计和教化并重,树立良好的礼俗规范。”
这就成了嘛,李应元兴冲冲的拿过这份折子的时候,凌霄两眼冒光,如获至宝,终于有人明白自己的心意了啊!
凌霄立既就给批了:“恩准,交内阁从速办理。”并且马上就给韩一良升了一级,赏宅子一座,同时把这封文书抄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各州府县,凡是有官员的地方全送了过去,称之为行业的标杆,时代的楷模。
有人从中尝到了甜头,自然就有人蠢蠢欲动了,毕竟大家都是出来混口饭吃的,现在大老板有点特殊要求,既不是降你工资,又不是打你板子,感情上有点难以接受可以克服嘛,犯不着跟饭碗过不去。
于是乎,除了几个老顽固外,所有送到凌霄这来的奏折,全都换成了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我们九死一生获得新生的凌霄同志,也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后世史书把这一次奏折白话文的改革称之为“文书革命”,整个革命一共持续了一十五天,以大臣的全面妥协,皇帝的全面胜利而告终,没办法,谁让人家掌握了至高权力,这就是权力带来的好处。
……。
当然,目前凌霄还没有看到胜利的曙光,利用开创性思维,以及充分发挥了不要脸的精神,下达了第二封旨意之后,他便觉得无事可干了,奏折看不懂,大臣又不敢见,留在这里瞎坐着也是无聊,便准备收拾收拾去找王昭仪玩。
可是凌霄屁股刚一离凳,一个女人便气冲冲的走了进来,确切的说是一个装容华丽,颇有几分资色和雍容华贵气质的女人走了进来。
这女人进来也不说话,见了凌霄也不跪,只是怒目而视,眼里似是含着个火药桶,随时要爆发的样子。
凌霄一时慌了神,这个女人是谁?她来干什么?难道我是欠了她钱没还吗?
毕竟初来乍道,前任崇祯大哥是不是做了什么亏心事,有什么把柄捏在别人手上也说不定,面对这咄咄逼人的目光,凌霄竟有些气怯。
可是现在凌霄什么都不能说,也不敢说!因为这女人看样子就跟他很熟,而自己却并不知道她是谁,这一张嘴准露馅,目前也只能仗着皇帝的身份,强行将她的目光逼退,让她自己开口。
于是堂堂乾清宫中,这两个人怒目相对,旁边宫女、太监跪了一地,却鸦雀无声。终于,女人还是受不了这个威视,眼神一变,又似含有千般委屈、万般哀怨,两行清泪也跟着潺潺而下,一把跪倒在地,奏道:
“臣妾无能!求皇上免去我这皇后之职!”
原来是皇后!知道她身份那就好办了,凌霄暗暗松了口气,话说这皇后变脸的速度那也真不是吹的,说变就变,这要放在自己这个年代,没准也是个著名演员。
可是皇后这个位置那是相当尊崇的,毕竟全国也只有一个,她一上来就提出要辞职,看来必然是受了什么极大的委屈,有必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