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之重生天子>第7章 三革纪要

杨嗣昌,字文弱,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朝后期政治家、诗人、文学家。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崇祯十年(1637年)出,深受崇祯皇帝信任。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杨嗣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镇压农民军,同时主张“攘外必先安内”对清朝议和。但他的计划没能成功,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以"督师辅臣"的身份前往湖广围剿农民军。他虽然在四川玛瑙山大败张献忠,但随后被张献忠致敌战术牵制,疲于奔命。崇祯十四年(1641年)张献忠破襄阳,杀襄王朱翊铭,杨嗣昌已患重病,闻此消息后惊惧交加而死(一说自杀),享年五十四岁。

历史上关于杨嗣昌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忠贞爱国、

勤勉政务的;也有说他擅权专政、残害忠良的。不过凌霄并不在意这些评价,他只用他一点,就是“忠”。

照史料,杨先生到崇祯十年才开始担任兵部尚书,正式

走上历史舞台,可是现在凌霄来了,他把这个日子整整提前了八年。

而孙承宗无需多介绍,你只需要记住一点,他是袁崇焕的老师,袁崇焕是他教出来的学生。

好了,现在班子凑齐了,编剧有了、导演有了、监制也

有了,是时候主演一幕大戏了。

经过凌霄、杨嗣昌、孙承宗为期五天的反复推敲讨论,剧本终于敲定。其实主要还是凌霄在灌输自己的思路,因为他的思想太超前了,想让杨、孙二人接受,不下一番苦工夫不行。

于是一份足以改变历史进程,决定大明王朝命运,被后世称之为“三革纪要”的明代最大一次改革方案出庐,涉及的内容很多,但具体来说,包括三项:

一、兵革。成立全**事总镇委员会,级别等同于内阁(国务院),凌霄亲任委员长,孙承宗任副委员长。全国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战区,每个战区保留常备军队五万人,其余包括京城三大营、驻地方军队、地主私人武装全部裁撤。

根据史书记载,凌霄把明末崇祯年间的猛将全挖了出来,具体分工如下:

袁崇焕任东部战区总督师(司令员),督师范围辽东,主要任务防御后金进攻;

孙传庭任北部战区总督师,督师范围山西,主要任务防御蒙古进攻;

曹文诏任西部战区总督师,督师范围陕西、河南、四川,主要任务镇压农民军起义;

卢象升任南部战区总督师,督师范围包括长江以南所有省份,主要任务抗击倭寇、抵御日本海上进攻;

孙承宗兼任中部战区总督师,督师范围北直隶、山东,负责拱卫京城。

另设水师一支,陈奇瑜任水师提督。

……。

二、吏革。设立全国总都察委员会(类似于现代的最高检察院),与内阁平级,凌霄亲任都察委员长,杨嗣昌任副委员长,对全国所有的官吏行使监督职能,可直审直判。

规定:凡贪污纹银合计一百两者,免职,收缴罚款五百两,不足处以家产抵充。

凡贪污纹银合计二百两者,免职,流放,收缴罚款一千两,不足处以家产抵充。

凡贪污纹银合计五百两者,斩,所有家产全部没收。

凡贪污纹银合计一千两者,斩,其余家人全部充军,所有家产全部没收。

其余作奸犯科之官员,依律论处。

(按当时明朝的物价水平,一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500元钱,所以贪污一百两也不是个小数目)

……。

三、民革。由内阁负重责,六部协同办理,主要措施是:

均田地:按人口核算土地,人均拥有耕地面积最高不得超过五亩,超过部分由官府统一收缴,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民,达到人均一亩的标准。

徙流民:将陕西、河南等地因受灾产生的流民,分批迁往江浙、湖广等粮食主产区,规定每县至少接纳安置流民一千人,上不封顶。

开海禁。设定海、松门、福州、泉州、潮阳五城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国、葡萄牙、东南亚各国商人可在指定区域进行贸易,凡无故超出规定范围者杀无赦。

……。

现在剧本写好了,导演也就位了,该轮到演员上场了。

明代的各级演员们(大臣),充分发挥了自己勤劳肯干、爱憎分明的优良传统,当即便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抵制运动。

具体如下:

“我要告状:凭什么他杨嗣昌从正六品,一下就提到了正一品,老子正二品都干了十几年,为什么不升我,我那点比他差了?我不服!”

“我要投诉:卢象升就是一个文官,从来没打过仗的,你让他当督师,还管那么宽,这是置江山于不顾,把全体百姓往火坑里推啊!”

“我要抗议:我家总共才二百六十亩地,我没偷、又没抢,都是用白花花银子买来的,凭什么说征收就征收啊?”

“我要反对:老子带兵几十年了,除了带兵啥都不会,现在你要我回去种地,你是打算饿死我吗?”

……。

类似于此类的奏折,如狂风刮起的雪片般,漫天飞舞的口水,几乎要将凌霄给淹没了。

凌霄第一次感受到了斗争的压力,因为“文书革命”时上的奏折他根本看不懂,所以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现在他知道了,几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都在抵制他。

当然,受益的普通老百姓是热烈欢迎的,但是老百姓没有话语权,那时也不流


状态提示:第7章 三革纪要--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