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蒙山军>第十五节波士顿协定

在俄国原远东军司令官、现大本营副总参谋长阿尔捷米耶夫中将看来,中国远征军的组建并未刻意隐瞒俄方,已经确定,位于山东的中央军区一个参加过中日山东战争的军已经调至北满,位于长春、四平间的华军第9军也北调了,已经集结于哈尔滨附近。而位于外蒙古库伦的第5军也开始了集结。

在阿尔杰米耶夫将军看来,中国人在英国特使访华后雷厉风行地开始了军事集结,既表明了他们加入俄国战线的诚意,也给远东俄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阿尔杰米耶夫中将给尼古拉二世——现在亲自出任俄军总司令官的沙皇报告说,从远东抽调2个军7个师给勃鲁西洛夫将军的西南方面军尚需延迟,以防加拿大会谈破裂而出现的最坏结果。在阿尔杰米耶夫看来,中国人突然“转向”的背后隐藏着阴谋。

但沙皇否定了阿尔捷米耶夫的建议,鉴于西南方面军的形势,勃鲁西洛夫将军必须得到那7个师,所以,远东俄军必须将那7个师调给西南战线。同时,尼古拉二世用书信的方式回复他发现的“新星”——新任命的担负重大使命的副总参谋长阿尔捷米耶夫将军,俄国将促使加拿大会议取得俄国希望的结局。如果中国成为俄国的同盟者,俄军将腾出远东至少20个满员师,而且还会获得中国至少15个师的部队。这是一支足以改变战局的力量,有了这些师,勃鲁西洛夫将军将可以在西南战线进行一次大的战略进攻。以满足协约盟国对俄国提出的要求,履行同盟之义务,甚至改变战争的走向,以取得这场令俄国不堪重负的战争。为此,沙皇指示在西南战线代表自己视察局势的阿尔捷米耶夫将军尽快去一趟远东,跟中国人进行一次提前的接触,了解华军集结的详细情况。并就华军进入俄国战线进行提前协调。

相关的命令已经下达给了外交部,驻华大使及相关人员将促成阿尔杰米耶夫将军与中国高层的秘密会晤。

战争进行到1916年5月。除了海上,协约国总体仍处于下风。十天前,德国的公海舰队终于跟担负封锁德国的英国大舰队来了一次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列舰决战,尽管德国舰队在吨位损失上少于英国。德国军舰独有的防护技术也优于英舰,但并未打破英国的海上封锁,英国仍在控制着大西洋。但在陆上,英法意俄各国仍然处于被动,凡尔登战役仍在激烈地进行着,法国人在抽调了大量的援军后巩固了战线,未能使德军取得突破,却耗干了法军的战略预备队,使得策划中的索姆河战役变成了英军独挑大梁。在索姆河进攻并非单纯为了减轻凡尔登方向的压力,它其实是协约国于1915年12月即确定的计划,是1916年战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预定在拉西尼至埃比泰恩长达70公里的正面上达成突破,计划将占领法国北部地区的德军击溃,战役将由英法共同实施,是一次离心攻击,法军向东,英军向北。鉴于英军的力量不足,战役预定投入的法军高达39个师。1700门大炮和200架飞机。法军承担的进攻区段为45公里。但由于凡尔登极为不利的局势,法军从3月份起陆续向凡尔登增兵,将预定用于索姆河进攻的部队大部调走了,导致战役的计划一再缩减,成为了英军唱独角戏,使得这个希望改变西线战局的进攻战役真的成了一次“救火”行动。为此,英法方面连续催促俄国进行一次带有战略性质的突击,以牵制德军,最好能将西线德军调动一部分到东线去。但由于俄军在1915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兵器方面存在的巨大缺口,俄军的三个方面军,西南、西及西北方面军的实力都不足以实施一次战略性的进攻,三方一直在扯着皮。

但更坏的情况出现了,1915年加入协约一方的意大利遭受了失败,奥军在特兰提诺方向的进攻是在5月16日拂晓发起了的,投入了23个师、2000门大炮(其中约280门重型火炮),奥军取得了重大进展,奥军前出至威尼斯平原,意大利政府面临垮台的危险。如果意大利人退出战争,奥军将腾出最少50个师转入东方战线,将对俄国形成巨大的压力。所以,俄军必须在西南方向进行一次突击,以挽救意大利人不至于垮台,也为了间接支援西线战局。极具进攻精神的勃鲁西洛夫将军雄心勃勃,希望在得到远东援军后实施进攻。在中国人的态度未能确定前,远东是不能抽调部队的,现在终于可以了。

尼古拉二世对于自己国内极端困难的局势不是很在意,但对于旅行盟友职责却一直不含糊。

这就是当前的形势。谁也想不到,从来没有被各大强国看得上眼的中国竟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前往中国的火车上,阿尔杰米耶夫中将仔细研究了局势,认为中国人选择的时机实在是好,这就是“势”的应用,代表沙皇前往北京的自己将加重中国人在战争中的筹码,这却是无可回避的结果。

相关的报告已经转给了前往加拿大会谈的俄国代表,阿尔杰米耶夫将军非常担心会谈的结果,非常担心中国人就此开出令俄国不能接受的条件。

阿尔捷米耶夫是在5月底达到哈尔滨的,他没有允许在哈尔滨会见中国北方军区的主要首脑,而是被直接送往了北京。他甚至没有下车,只是在站台上见到了北方军区副司令官熊勋中将,熊中将没有回答他任何关于华军集结的问题。说他并未得到上级的任何指示。熊勋甚至没有透


状态提示:第十五节波士顿协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