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穿越重生>新列强时代>第三百七十七章 憋屈的‘谈判’

吴可这次可真是下了狠心……

身边带着的一万战士不必多说,时间太赶来不及抽调更多人马。

单单三千骑兵就是一股极为强悍的战力,两千火枪兵也是战斗经验丰富,虽比不上洋人火枪手,但凭借地利还有武器优势也不是没一战之利。

两千刀盾手跟三千后勤部队虽然在纯火器战斗中作用不大,但某些时刻能够发挥的作用又不是骑兵跟火枪手比得上的,总之虽然缺乏重武器但是这一万人马实力确实不差。

他又没打算跑到洋人舰炮射击范围内找虐,只需挡住洋人陆军杀出天津即可,

这点把握他还是有的。

以英法联军加起来不足三千的陆战人马,说句不客气的真要拼起命来,吴可甚至都都全歼把握,可是不能将洋人惹得太急,只能以被动防御为主。

不过这样也好,洋人的炮兵部队还是让他非常忌惮的,有完备的防御工事手下弟兄也用不着担心伤亡过大的问题。

唯一担心的就是朝廷扯后腿不给力,不过眼下看来还算不错,没有慌了手脚任由洋人拿捏。只要他这边不出问题,朝廷也就有底气跟洋人说‘肉’。

而英法联军此时却是志得意满,英、法、美、俄四国专使向朝廷递交了照会,限令于6日内答复他们的侵略要求。英法联军攻占大沽炮台后,于5月26日进犯天津,并威胁朝廷速派大臣谈判,否则将进攻北京。

他们并不知道朝廷会如何应对,只从朝廷以前一贯软弱的态度可知,朝廷就是个任由他们捏圆搓瘪的花架子,此时他们优势在手根本不怕清廷不就范。

为了迷惑联军高层,又或者为战败后找个合适台阶,朝廷尽管调派吴可负责天津防御事务,但依旧派出以大学士桂良和吏部尚书花沙纳为代表的谈判团赶赴天津与洋人交涉。

谈判从开始就不顺利,洋人傲慢无礼以为吃定了朝廷,在谈判中态度蛮横之极,不断以进攻北京相威胁,对其所开列的条款根本不容磋商,连一个字都不允许更改,否则将中止谈判继续进攻下去。

桂良和花沙纳气得够戗,他们何时受过这等鸟气?要不是不愿意将英法联军彻底得罪死,他们还真想不管不顾拂袖而去。

当然,如果能够在不出卖大量利益的前提下和平解决事态那是更好。为此,虽然不相信美、俄两国特使,但桂良个花沙纳还是请两国专使帮忙出面调停。

俄人此时正在东北动手,加上与英法美诸国面和心不和,除了想要讹诈东北利益之外,并没有在天津事务上过多插手,可美国专使就不同了。

其实到了50年代,美国等国对它们在大清的原有特权不再满足,于是在1854年、1856年两次向清朝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开放中国内地,以便美国产品更顺利地进入中国,并扩大《望厦条约》已规定的各项权益。

这实际上是另订新约。清朝政府对美方的要求,均予以拒绝。1856年底,英国悍然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美国虽然表示中立,但这一中立仅限于不直接出兵大清,而在扩大其在华侵略权益这一点上,与英、法的利益完全一致。美国充当了可耻的帮凶角色,参与了侵华战争的谋划。

1858年(咸丰八年)4月,已经占领广州的英法联军进逼大沽口,美国公使列卫廉与朝廷直隶总督谭廷襄开始谈判,讨论了美国所提出的草约。5月19日,因英法联军即将于次日发动进攻,美国应英国的要求,不动声色地中止了正在进行中的谈判。

美国人以调停名义,趁机要求朝廷答应其的无理要求,要挟之意昭然若揭。

如果没有吴可的提前警告,或许美国佬此时已经达成协议,而朝廷也软弱的连续签定三份不屏风条约,可此时情况自然大不相同。

美国人看似合理的要求,自然不给桂良跟花沙纳接受,当然他们也没有立即拒绝,只是秉承一个‘拖’字决给着急赶路的吴可争取时间。

见清廷使节一味‘软弱’,英法诸国专使特别更加嚣张气焰更是不可一世。到了后来根本就不跟桂良等人罗嗦,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条约直接要求签字执行。

桂良等使节团成员看到那一连串无礼要求,目呲欲裂气得差点吐血,可却不得不强忍心头火气虚以委蛇,不管几国专使乐意不乐意一条条争论不朽。

英法等国驻华使节并各眷属及各随员“可在京师,或长行居住,或能随时往来”,可在北京租地租屋,雇觅夫役。英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

单这一条便是桂良等使节团成员难以答应之事,开什么玩笑洋夷进驻京城,他们要是答应了就等着咸丰帝给他们穿小鞋吧。

还有什么凡传基督教者,清廷应一体保护。英法等国国人可前往内地游历、通商。除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口外,增开牛庄、登州、台湾、潮州、琼州各口;长江汉口以下至海沿岸,除增开镇江一口外,再选择不超过三处地方开放;许英商船驶入长江至长江沿岸各口岸经商;英国兵船亦得进入各通商口岸。

这真是开玩笑,要不是有洋人的传教士又哪来的洪杨而逆,以及他们的‘拜上帝会’?

要是让洋人可以在内地随意行走居住,以后的乱子还少得了吗?

至于允许洋人兵船可以进入各通商口岸,真是开玩笑当大清的水域是你们自家的后花园啊?

英法等国国人有权雇佣华人,可在各口并各


状态提示:第三百七十七章 憋屈的‘谈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