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红警大中华1985>612.第612章 613 新电气时代

中国经济产业转型仍旧不断前进,就像工业机器人产业在冲击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样,齐一鸣带来的种种新技术加上本国科学家们不懈努力研发的新技术,快速推动着中国经济向前迈进。另一位面中,中国在建立本国创新体系的过程中可谓是异常艰辛,很多企业甚至政府都习惯了做简单的低附加值产业,甚至山寨模仿,但是真的要到自主创新的时候,反而两眼一抹黑,既没有技术储备也没有人才储备,发展的进程中后继乏力了。

其实就算本位面里,中国科学技术领域平均来说也比不上欧美发达国家高产,但是架不住齐一鸣的红警基地几乎每升一次级,就带来一次小技术革命,大量的高新技术直接被分配到大家手里,如同填鸭让科研人员们进行掌握。学习总比创新难,不过当知识层面累积到一定水准后,能够运用和发展的东西就多了。

从lv3基地之后,齐一鸣针对获得的一大批高新技术,为国家制定了“电气化社会”的构想。这是因为,lv3基地解锁了几大就算在齐一鸣没穿越前的2015年,也都没有研究出来的超级黑科技。首先一项就是可以彻底改变中国能源结构的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技术。这项革命性技术的实现,同时配套了更多成体系的黑科技,例如对于聚变反应产生的等离子体进行约束和盛放的磁场超导体,就是金属氢,一种同样在2015也没有制备出来的理性化材料。同样可以利用在输电、军事等多个领域中。

红警基地本身就能够建造聚变电厂,虽然建造周期长,投入巨大,但是能够产生的电能,一座就能抵得上数十座普通核电站,效益上来说就很划算。齐一鸣长久以来都是建造富余的红警电厂,并将其接入国家电网,供给国内民用。而且他之前也打造了众多的泰斯拉磁电厂,更有大量的新能源电厂,如风电、地热、潮汐能电厂等。十几年时间的发展,中国的发电量也早已超过美国,并且能够充分地供应城市和乡村居民,就算是比较偏远的地区,只要有人就有电。

而聚变电厂的上马,必然会给中国提供更充足的能源,这就意味着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同时也能够进展更加大型和先进的项目。有的时候电力和交通一样,作为基础设施的一环,严重限制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当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高,利用效率好时,自然能够促进本地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也自然有利于提高当地人的生活水平。

除了齐一鸣自己打造的红警聚变电厂,国家在掌握了聚变反应堆技术之后,也开始尝试着打造自产的核聚变发电站。经过多年筹建,终于在这个时候,第一座纯自产的核聚变发电站成功建立起来。而多位中央大佬也拨冗前来,象征了这座电站代表了中国的未来。

齐一鸣也很有兴趣来看一看这座由中科院牵头,国家电力筹建的大型聚变电厂,其规模十分的大,一点都不逊于齐一鸣的红警聚变电厂,自然在外型上不可能有红警建筑那么科幻,但是庞大的占地面积和极富现代主义粗犷风的建筑,还是更容易让人家感受到这背后蕴含着的国家力量。

他例行的装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小角色混在参观的队伍里,身边的人要么是高官,要么是科学牛人,也没有多少人注意他。旁边有一个貌似是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在感叹道:“……研究科学技术真的是极为困难的事情啊,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咱们说了好多年地球上的化石燃料还有多少年用完之类之类的话,要是人类的科学技术没有突破,找到新的能源,可能人类文明的发展就陷入冬天了啊。现在我们搞出了核聚变,等于朝着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呢!”

科学人员们不太会考虑什么国际竞合的问题,更多的是在技术本身或者全体人类的角度上思考。不过齐一鸣却很清楚核聚变的出现和应用对于中国在争取未来世界领导权的过程中有着怎样的作用。

现代社会发展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动力,也就是能源。谁掌握了能源,谁就等于掐住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命脉,特别是一些国家小、能源匮乏的国家,更是将能源安全作为自己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

另一位面中美国掌控世界霸权的一大因素就是因为将石油跟美元挂钩,同时对世界几大产油国都享有比较大的影响力,同时遍及世界的海外美军控制着能源输送的航道,卡住了中国等一批国家的生命线。再比如,乌克兰危机中,美国希望欧洲盟友对俄罗斯进行强力制裁,但是欧洲天然气基本指着俄罗斯供应,如果俄罗斯掐断了供应欧洲的天然气,对于欧洲诸国的经济损失是重大的,所以欧洲国家顶着压力不敢对俄罗斯出手过大。

本位面中,中国提前布局,在印度洋沿岸打造了众多的海外基地和军事据点,就中东石油而言,中国才是掐住世界其他国家石油命脉的主,而美国的石油-美元链条在中国的调戏下显得越来越淡薄,而人民币也因为跟石油的交易结算而变得成为世界主要货币之一。在千禧年上合组织内部的新人民币发行之后,恐怕对于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打击更加的大。

不过石油这东西还有着一些不好的地方,首先它不是无限的,而且供应本国的话需要大量从外进口,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单纯从自给的角度来看,核聚变电厂能够提供比石油更加安全


状态提示:612.第612章 613 新电气时代--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