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家是老牌世家了,家族人口众多,族规森严,朝中的大小官员就有六七个。在世家里虽排不上前三,但也是数的着的。
这样传世的家族总是有着一些生存之道,像楚家一直以来都不会去沾染兵权,防止皇帝忌惮,所以楚家和勋贵武将们是没有什么太大交情的。
皇上很清楚这些,这也是他不担心荣国府和楚家联合的原因之一。
皇上动作很快,不过是和代善谈话的第二天就与楚旸说了此事。楚旸本来就很喜欢算是古董上知己的贾赦,他也不多想,只当自己收徒与家族并不相干,爽快的应承下来。
但他还是要和家族长辈说一声的,有什么事情也好早做准备。楚旸是楚家的后起之秀,在京中的楚家长辈对他的事情颇为关注。仔细思量一下,觉得应该和家族之间没有关系,皇上一向不喜欢世家和武将勋贵扯上关系,怎么也不该自己破例。再说要有稳固关系的话,也该选择更加牢固的姻亲关系,楚家嫡系还是有几个适龄女孩的。
最后楚家猜测,应该是关于楚旸本身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很清楚荣国府与皇上的渊源,从贾家贾赦一代的正统继承人都考取了功名,就知道贾家要向文官转型。武官勋贵要进入文官圈子很难,皇上帮助自己的亲信,选中大儒弟子的楚旸,让贾赦成为大儒的传人,以后可以更好的融入文官系统,楚家认为这样的可能性更大。
不论他们怎么猜测,最后几个长辈都认定,这只是楚旸自己的事情,与楚家宗族没有关系。
这边不说代善回家,荣国府怎么欢喜。代善一连几天忙碌好回京后的各种述职交接,终于腾出空来处理贾赦拜师的事宜。先不说楚旸本身如何,就单单只是皇上牵线就足以让贾家面上有光,史夫人自是欢欣鼓舞,想起贾赦与她说过楚旸喜欢古董,史夫人特意开府库选了好几件珍品作为拜师礼。
代善带着礼物亲自拜访楚旸之后,定下了年前腊月二十二举办拜师宴。时间很有些仓促,但年前只有这天是好日子,再往后找就要到过年五月了。而且两家并未准备大办,一来马上过年了,二来楚旸还只是小官,年纪实在太轻,还没有在文坛有什么威望,大办拜师礼有些显得狂妄。三来皇上并未亲下明旨,还暗示过不要太过张扬。
其实拜师只要行礼敬茶就可以了,要办拜师宴也只是因为楚旸收的是大弟子,将来八成要传承衣钵。还有史夫人认为贾赦一辈子也就拜这一个师傅,总要郑重些才好。
说是拜师宴,其实也就是在亲朋好友见证下拜师,然后大家一起饮宴而已。席上十分热闹,贾家一家都来了,楚家也有数人过来,还有楚旸在京的师兄,光看三品以上大员就有四个,倒显得两个主角成了陪衬。
热热闹闹的拜师落下帷幕,贾楚两家开始正式走动。贾赦并未觉出太大不同,楚旸只有休沐时能有大段时间教导贾赦,其他时候贾赦还是要去国子监的。改变的也就是称呼,还有贾赦去楚家不必再提前递帖子,再有就是楚旸抛下了以前的顾虑,带着贾赦出入各种古董店,让贾赦给他掌眼。这一点,贾赦也痛并快乐着。
有了师徒名分,两人以前很多不能说出口的东西都可以进行交流,关系越发好起来。
再有不过几日就到新年,各处都放了假。自代善回京后,忙着述职与拜访同僚好友,只大致了解了朝中情况,这日才有空闲与贾源交流京中诸事。
“父亲,这几日我拜访了京中故交老亲,我观这齐国府似乎有意下注,但却似乎是亲近二皇子一派,言谈里还有拉拢咱家的意思。”代善再三斟酌才开口。
贾源早有察觉,并不十分意外,“先齐国公你陈世伯打仗时最爱兵行险招,他儿子像极了他。太子地位稳固,如今下注的人都往太子那里,再过去也只是锦上添花,还混不到核心。他这是另辟蹊径,如果二皇子上位,作为元老功臣加官进爵不在话下。”
话说先帝登基后厚赏这些跟随他征战天下忠心耿耿的部下们,封的公爵也有二十多个,为何世人只将这八家并称八公。却因为是在这些公爵中这八人最早跟随先帝功劳最高,得以按次降等袭爵。现在他们已经去了七人,世子都承袭了侯爵。而同时受封的秦国公前不久去世,他儿子只袭了一等将军,可见其中差别。
代善嘴上不赞同,“他这是糊涂了,二皇子势力哪里比的过太子,父亲你看他有胜算吗?”
“你问这些做什么?别给我瞎打主意。”贾源瞪眼。
“我不就是好奇吗,没别的心思。”代善讪笑,勋贵送入宫的几个后妃中并没有诞下皇子的,二皇子虽然母家是世家,本身却最像皇上,于武事上颇有建树,朝中武将对他也很有好感。
贾源冷哼,不理会他。“说句不敬的话,先帝最是不敬礼法的人,要不是当初实在忍不下去,我也不会跟着反了。”
代善还是第一次听父亲这么说,要知道父亲最重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的。
“也是先帝不尊礼法,圣上当皇子时艰难。”贾源继续说。
代善心有戚戚,当年皇上不在先帝身边长大,与先帝不甚亲近,其他皇子也有本事,虽然是嫡长子,夺嫡时也没什么优势。
贾源转而又说:“你也跟了圣上这些年,总知道皇上在礼法方面最是重视吧。”
代善听明白了,“这么说,二皇子一点胜算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