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网络游戏>战国风云之韩国再起>第三十七章 白起!

这三天的时间,太子然忙得焦头烂额。

要熟悉城防,甄别城中有无秦军间谍或者亲秦人士;要清点账册,要核查粮仓、军械,更重要的是要重拾民心。

太子然比谁都清楚,民心的重要性。也许在关键的时候,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会拯救自己一命。

二十年是一代人的时光,伊阙城中很多这个年纪的青壮对于韩国已经没有多少归属感。即使是上了年纪的,难免在秦国的潜移默化之下对秦国有了认同。

毕竟这是个人命贱如草的年代。活着,有丁点希望地活着,是所有人最大的奢望。对伊阙的百姓来说,伊阙属于秦国还是韩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带给自己温饱、安定。

不要怪百姓势力,这个时代百姓被盘剥地实在可怜。你不能保护他们,不能供给他们土地,凭什么要他们感念你一辈子?

太子然为了重拾民心,第一个举措就是免伊阙全城赋税三年;第二个举措就是将城中秦军囤积的五万石陈粮发放给全城百姓。经过核查民册,伊阙如今有十万人口。这样一来,每家每户相当于凭空得了一月之粮。

这还不算完,第三个举措就是将百姓民怨极深的地痞恶霸绳之于法;第四个举措是收缴秦国贵族、富商在伊阙的田庄、土地,一律收归国有,伊阙百姓中少地、无地或者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立功者均可租赁这些土地,而且赋税低到一成!

为了应对之后与秦国的长期对峙,太子然的第五个举措就是征兵。就地征兵,无论是从时效性还是士卒的积极性,都是最佳选择。为了鼓励伊阙年轻人加入到军队,太子然令人到处张贴告示:凡体检合格愿意从军者,一律发放四十石的粟米或等值的钱币作为安家费,若战死则会给于家属六十石的粟米或者等值钱币作为抚恤费,若重伤留下残疾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工作或者一次性发放五十石的粟米或者等值钱币。

五个举措,极大地振奋了伊阙民心。虽然秦国从军待遇优渥,但也没高到韩军这么离谱。三年的免税足以让大多数伊阙百姓日子好过许多,而且一下子多了那么多粮食,全城百姓对未来生活有了更多的信心。

一时之间,报名从军者络绎不绝,这可喜坏了暴鸢。就连加固城防,修筑野外工事都有伊阙百姓热情地帮忙。伊阙百姓的热情倒是让赵、魏两军有些手足无措,接受吧,不符合军规;不接受吧,寒了百姓的热情也不好。

最后,赵、魏、韩三军商议之下,将挖甬道、壕沟的体力活交给了伊阙百姓,设置拒马、铁蒺藜等障碍物的技术活留给自己。

太子然对于伊阙百姓的热情也没有泰然接受,对于凡是出工的百姓都支付了相应的工钱。这样一来,百姓的热情更高了。

对于这一切,包括暴鸢在内的所有将领都没有反对。原因很简单,在清点粮仓、钱库的时候,太子然知道自己发达了!满满的钱粮增加了自己的底气。

当时太子然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能让赵军知道这件事,也幸好郑允仿佛得到了廉颇的指示,除了巡街震慑**宵小就没再管韩军清点账册一事。没办法,财帛动人心。

伊阙作为秦国东进中原的前哨,囤积了大量的钱粮,数目之多,远超太子然的预料。那五万陈粮不过是冰山一角,经过一昼夜的统计,伊阙钱粮数目如下:有粮四十五万石,其中四十万石是新粮;钱财一千两百万钱,约合伊阙全城十万人一年所得。因此太子然才有底气、有信心给出这么优厚的待遇。

在伊阙城上下一心的努力下,野外的营寨、城防建设一切进展地很顺利。不过两日的功夫,所有的工事都已建好。只等秦军的到来。

秦国宜阳重镇,原本祥和的气氛完全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压抑、紧张的氛围。自从四日前接到伊阙失守的消息,向寿就有些心烦意乱。

秦国经营宜阳重镇三十四年了。当初攻打五个多月才打下宜阳,可见宜阳的险峻。如今,经过这么多年的经营,宜阳之险峻,更胜从前。向寿自是不担心宜阳的会不会失守的问题,他关心的是伊阙失守自己该如何自处。

宜阳距离伊阙不过区区一百里,骑兵不考虑马力突袭的话一日可至。这几日,向寿每天都会派出好几波斥候前去伊阙侦探军情,所得的消息一日坏过一日,韩军到了,赵军到了,魏军到了。根据斥候的回报,三国联军足有二十万之众。

这个数字已经给宜阳带来了足够的压力,远不是最初一万赵国铁骑可比拟的。要知道,宜阳的身后二百多里外就是函谷关,如果宜阳丢失,函谷关就处于山东六国的兵锋之下,以后秦军的大小动静也将为山东六国所知。而秦军之前数十年来所做的努力就白费了,自己也将成为秦国的罪人。

正因为知晓其中的厉害之处,向寿才没有冒冒失失出兵抢回伊阙城。对现在的向寿来说,能保宜阳不失就是大功一件。

在向寿的安排下,一波接一波的信使不断由函谷关前往咸阳。向寿知道,秦王若是知道伊阙已失肯定勃然大怒,自己片刻的延误说不定都会引起秦王的不满。尤其是听说胡阳的十万大军已在野王全军覆没,这个消息一旦证实属实,势必又会有一场大地震。

实际上,现在的秦王宫就是一片冰天雪地。胡阳兵败野王,伊阙丢失,一连串的噩耗让秦王的脸色冷若冰霜。虽然在大殿里秦王话语很少,


状态提示:第三十七章 白起!--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