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的一番话彻底让王离凌乱了
史书中记载的似乎有误,扶苏不是书中的那个扶苏。
懵懂单纯只是他装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保命
王离想起了自己读史的时候,曾经产生过的一丝怀疑。
扶苏素有贤明,秦王为何将其下方到边关
贬而不杀,反而让他掌握着三十万精锐将士,又是为何
政见不合,史书中已有言明,这样的情况下,秦王政是否还会坚持让扶苏继位,是一件值得商榷的事情。
秦始皇一直到人生的后关头,才写了一份诏书,命扶苏继位。
但是此刻王离沉思之下,觉得那份诏书的真实性,还有待考证。
若是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属实,那份诏书知道详情的只有三人,且都是站在胡亥一边的人那这份诏书的内容又是怎么被外人知晓的
赵政是高傲的,面对一个和自己政见不合的儿子,坚持让他继位的可能性不大,听完扶苏的讲述,王离在心中猜测,恐怕,诏书是莫须有,赐死扶苏或许才是赵政的本意
一直将扶苏当做一个单纯热血的少年,王离发现,因为自己来自后世的优越感,有些想当然了。
古人不可小觑
王离感叹道。
“公子想让扶苏明白道理,扶苏感激不尽,然而,扶苏不是不明事理之人吾乃一个挣扎求存之人,所需的不是明事理,而是生存往后若是需要公子相救,不知真到了那个时候,公子可否伸出援手”
呼啸的寒风让扶苏的话变得模糊不清,只有离他近的王离能够听见。
紧了紧深衣,王离沉默了
卷入到这种政治斗争中,所面对的是秦王政,似乎不是一件明智的事情。
可王离转头想了想,秦王政所剩寿命似乎只有十多年了,站在他那一边似乎也不是一个好选择。
那么剩下的选择只有扶苏或是胡亥,以胡亥的浪荡性子而言,王离觉得,除非秦王政的儿子当中,还有比扶苏出色的存在,或者自己甘愿隐居山林,否则,他没有了选择
隐居山林不说如今的家人会否有异议,重活一世,王离自己也不想缩在某一处苟活一世。
沉吟了一阵,王离说道“若真有那一天,王离当万死不辞”
事实证明,妖孽之人不止王离一个。
两个十二岁少年所谈论的,放到后世,足以惊煞所有人然而,放到这个时代,却显得很正常。
秦王政十三岁继位,甘罗十二岁出使赵国,并仅用言语,就让赵国划出大片领土给秦国,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这个时代的人似乎都早熟,十三四岁成家的大有人在,要说他们和后世人一样懵懂无知,如何能在如此艰辛的环境下撑起一个家
后世之人在心性方面,远不如古人这是王离和扶苏交谈之后得出的结论。
扶苏又找到了一个盟友,单纯的表情下,有着掩饰不住的开心。
自己绝对不是第一个被招揽的人
王离判断,扶苏怕是早已开始了自己的布置,只是布置的格局如何,没人清楚。
不过,只要他能活着就好,布局可以慢慢完善,有王离这个先知先觉的人在,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作用的情况下,扶苏继位的可能性变得大了许多。
雪下得太大,仆役停下了手中的活计,缩在房子里避寒。
暴雪出乎王离的预料,扶苏与他设想的根本不同本以为能凭借自己的头脑和心智掌控一些事情,如今看来,自己仍然是沧海一叶,面对这世道洪流,显得茫然而无力。
原本有着充足的信心,此刻,面对古人,面对这世道,王离不由得提高警惕,然后放低姿态。
大雪一直持续,王离只能放弃了继续留在频阳的打算,带着千余人,在这开春的日子里,几乎毫无建树的到了咸阳家中。
吃过早饭,王离来到静室,继续自己的学业,扶苏则一同随行。
“法家道家儒家三者你以融会贯通,我已无东西教你,接下来公子不必再来找我,可从典籍中自悟。”韩非结结巴巴的说。
王离没有了往日的随性,神色认真的说道“学无止境,再说,世事多变,学生还希望从夫子这里听到一些处事箴言呢”
韩非诧异的看着王离,不明白为何以往自信的他,变得谦虚了许多。
“然,我在韩,遭韩王唾弃,在秦,遭秦王轻视,处事之道对我来说,亦是短板”
“那是夫子不愿意放下身段,学生知夫子心胸和志向,先生不必自谦。”
到了往日的生活,王离再次仔细观察这个世界,以及身边的人,以谦虚的心态重审视一切。
韩非沉吟了一阵,再次开始了一天的授课,将一个个故事讲述给两人听,之后再说一些自己的看法,作为总结。
古人在教导学生的时候,所有的道理基本上都是出自故事,所谓有据可查,有典可考,人们在讲述道理的时候,必会引经据典,这成了华夏民族的习惯。
这是优,亦是缺。
凭以发生的事情来推断类似正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不会出现太大的错误,但在谨慎的同时,也缺乏了创精神,以及根据时局不同而出现的误差,所谓有得必有失。
王离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古人的习惯,总归没有坏处。
上午学习,下午锻炼身体,日子再次归平静。
蒙毅和李钰得知王离到咸阳,当天下午便出现在王府之中。
“就知道瞎操心,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