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都市现代>隋唐70年征伐高丽全录>第十四章 无翅摇空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大唐帝国已经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蒸蒸日上,国富民殷。回顾这十几年的政治、经济、外交成果,唐太宗自信满满的对侍臣说:朕有二喜一惧。今年粮食大丰收,长安一斗小米才三、四个铜钱,这是一喜;北方的突厥、铁勒、回纥等诸部都已臣服大唐,边境安宁无忧,这是二喜。然而国泰民安久了,国君容易生出骄侈之心,而骄侈则很快会给国家带来危机,这是我所恐惧的。李世民的这番话,表面上是喜惧参半,而实际上则是踌躇满志,信心十足。同时也劝诫自己不要轻易自满,未来的大唐还将取得更辉煌的功业。

唐朝时一斗小米大概相当于今天的6公斤。6公斤小米的价格仅仅是三四文钱,可谓物价极低。三四文钱是什么概念?今天虽然没有当时百姓平均收入的准确记录,但根据唐朝最低品级公务员的工资,大概可以推测出当时百姓的收入情况。

唐朝官员是九品制,第九品官员年薪是156两银子,一两银子价值1000铜钱。那么一个最低等公务员的年薪可以就买23400公斤的小米。在食物开销占有一个平民家庭支出重要比例的6世纪,贞观年间的百姓无疑是如坠天堂了。

就在李世民信心百倍的激励自己更快更好的建设贞观盛世之时,高丽国王高建武日子却过得一天差似一天。高丽莫离支渊盖苏文日益蛮横嚣张,跋扈专权,早已不把他这个国王放在眼里了。

以往高丽国最高的官职被称为大对卢,类似中国的宰相。莫离支是高丽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称谓,是权臣自设的一种超过大对卢的全新职位,职权近似首相。

渊盖苏文的父亲渊太祚早在平原王时期就是莫离支,荣留王继位后又继任了很长时间。

在高建武一朝,高丽大臣分为南北两派,势同水火。北方派是以渊太祚为代表的武将派,掌握兵权。而南方派是支持荣留王的大臣,在朝中势力更大。渊太祚临死前,想把莫离支的位置传给自己的长子渊盖苏文,遭到了南方派的激烈反对,最后这个莫离支的称号由高丽名将乙支文德继承。

高丽的传奇人物渊盖苏文生性凶猛残暴,但治军治国都颇有手段,四处宣扬自己是从水里涌出来,并非凡人,借此蛊惑百姓,加上北方派将领们的大力支持,终于在乙支文德死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莫离支的头衔。渊盖苏文老谋深算,能屈能伸,刚刚继任时,很不得民心。他就在公开场合向百姓们叩头道歉,请求让他暂代此职,如果有不称职的地方,情愿被罢免。百姓们为他的真诚所感动,便让他留任。渊盖苏文却凶暴如故,但很快已经大权在握,也没人能够摇他的位置了。

荣留王高建武对渊盖苏文的专权深恶痛绝,但大权旁落,无法动其根本,就暗地里与南派大臣们商议,准备秘密除掉他。不料事不机密,风声走漏,高建武的计划很快被渊盖苏文所悉知,便决定先发制人。他在平壤城南陈列丰盛的酒宴,暗藏死士,假称要进行大阅兵,请南派大臣们前来观看。一百多南派大臣自投罗网,被渊盖苏文全部杀死,借机会把反对派清洗一空。接着领兵驰马攻入王宫,亲手杀死高建武,并把他腰斩数段,扔在水沟中。改立高建武弟弟之子高臧为王,史称宝藏王,渊盖苏文自称大莫离支,独掌国事,军政大权一把抓,成了高丽名符其实的摄政王。

渊盖苏文身材魁伟,气概豪迈,随身佩带五把短刀,高丽国中无人敢对他抬头仰视。他每次出行都有大队人马随同,前呼后拥,招摇过市。前导卫兵大声呼和开路,路人避之不及。每次上马下马,就让贵族、武将伏在地下,当人体台阶由他踩踏,一副典型的跋扈权臣模样。

权臣没有好坏之分,但有正邪之别。既有平定天下的本事,也有治理国家的才干的,譬如霍光、曹操、高澄、张居正等人,他们独揽大权倒是天下苍生的福气。而那些只为一己私欲的权臣,控制君王,把弄权柄,搞的朝廷乌烟瘴气,祸害天下民不聊生的如董卓、粱翼之流,却是实实在在的奸邪之徒了。渊盖苏文性情残暴,但治国有方,是个政治强人,似乎恰恰介乎于这两种权臣之间。

高丽这一大变故,很快传到了大唐。大唐的朝臣们怀揣着各式各样的心思,纷纷劝谏皇帝对高丽用兵。

远在安徽的毫州刺史裴行庄消息灵通,政治嗅觉也够敏锐,第一个上奏疏请求讨伐高丽,不过太宗明确拒绝了,理由是:高丽国王每年贡赋不断,被贼臣杀死后,朕虽然非常哀痛,不能忘怀,但高丽新丧国王,乘乱而攻取,即使得胜也不足为贵,而且关东地区民生凋敝,朕实在不忍心思考用兵之事。

太常寺丞邓素出使高丽回国后,也请求太宗在怀远镇增派兵力以震慑高丽。这纯属的一介书生的想法。杨广百万大兵压境,高丽尚不畏惧,报以殊死抵抗,难道派一些兵马到边境,就能吓住渊盖苏文吗?李世民对此事看得很清楚,借用孔子的话说:远方的人不服从,需要用勤修文德来招抚他们,未听说靠一二百个士兵就能威镇远方的。

看到朝臣们群情激奋,都希望皇帝在辽东有所作为,虽然李世民暂时还没打定出兵的主意,但又不得不做个明确的表态,就对群臣说:渊盖苏文杀死高丽国王而独掌国政,确实是不能忍受。以我大唐


状态提示:第十四章 无翅摇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