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门下督贼曹任意的声音再度传了进来,“太傅蔡邕大人,大司徒崔烈大人已经到了府门外……”
李弘摇头苦笑,“天都快亮了,我竟然还没看到自己的夫人和孩子……”
李玮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捶了几下麻木的双腿,抱歉地说道:“那你快去看看两位夫人和孩子,我先代你去迎迎两位大人。”
“不行,太失礼了。”李弘转身向屋外走去,“等一下就要上朝了,你还是在我这里休息一下吧。”
李玮疲倦至极,也没有推辞,趴在案几上就睡了过去。
蔡邕和崔烈先是恭贺大将军打了胜仗,然后大略说了辽东叛乱的事。
蔡邕主张先把辽东的事放一放,集中力量恢复河北元气,同时派人去安抚北疆诸胡,尽可能稳定边疆。崔烈则主张暂时放弃辽东,集中精力平定天下,然后再回过头去收拾那帮桀骜不顺的蛮胡。
李弘笑着调侃崔烈道:“崔大人,今日朝堂上可有人象壮节侯傅大人一样,高呼‘杀了大司徒,则天下可安’?”
崔烈脸色一寒,怒声说道:“现在是什么时候?如果朝廷有平叛辽东的实力,何不在冀州大捷后,乘胜南下,横扫中原?打了一场胜仗,就以为自己了不起了,这种人最是愚蠢,根本就是鼠目寸光。”
蔡邕立刻咳嗽了一声,警告崔烈说话注意点。李弘知道崔烈话中的意思。他的矛头直指长公主,现在朝堂上力主出兵辽东的就是长公主。
“大将军既然回来了,辽东的事就由大将军拿主意,我们还是不要过多干涉吧。”蔡邕话锋一转,马上说到了晋阳局势,提出了修改官制的想法。
官制修改需要几位辅弼大臣联名上奏,尤其是李弘的支持极为重要。李弘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说任何话。
崔烈对李弘半夜返回晋阳颇有怨言,他埋怨了李弘几句后,小心翼翼地问道:“大将军,你对晋阳的事是不是已经有了主意?你是怎么想的?”
“我同意修改官制。”李弘很痛快地说道。
蔡邕和崔烈惊喜地看着李弘。两人都没想到李弘竟然如此干脆。
“我既然回来了,明天的典礼就不要搞了,太费钱,还是省点吧。”李弘笑道,“联名上奏的事暂时等一等。我还没有见到长公主,不知道长公主对此事的看法是什么。等我弄清楚之后,我们再仔细议一议。”
“好,好,太好了。”崔烈高兴地说道,“一切按大将军的意思办。”
“大将军,此事……”蔡邕犹豫了一下,慢吞吞地问道,“你这么快就拿定主意了?”
“我走进晋阳城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李弘笑道,“冀州大捷后,河北已经稳固,我们马上就要开始平定天下的征战,所以朝廷的事必须要跟上步伐,否则我们可能要失去重振大汉的机会。”
蔡邕和崔烈激动地站起来,说了一大堆赞美之辞。
离开大将军府后,崔烈望着依旧站在府门外的李弘,神情很复杂。
从李弘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朝堂上开始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四年了。自己是看着李弘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相比十四年前的李弘,此时的他无论在声望上,还是在才智、权势上,都已达到了顶峰。自己有时就还想,大汉中兴后,李弘会象吴汉一样成为大汉中兴第一名将,还是象王莽一样走向篡逆之路?
先帝在世之日,朝堂上下就感觉到了李弘的威胁,谁知最后祸乱大汉的不是李弘,而是董卓。董卓把大汉推向了败亡的深渊,李弘呢?李弘会把大汉推向何方?现在的李弘如果要篡逆,当真易如反掌。相比八年前,李弘对大汉的威胁已经无人可以阻挡了。
从先帝开始,到张温和自己这帮大臣到北疆,到长公主主政,所有人都把重振大汉的希望寄托在李弘身上。但所有的人也在努力制约李弘,都想把李弘对大汉的威胁降到最低。李弘也是人,他也感觉到威胁,他也要为生存而努力抗争。这种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会不会激烈碰撞,最后导致大汉的彻底颠覆?
崔烈收回目光,重重地仰躺在马车的靠背上,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李弘对大汉的忠诚,努力要挽救大汉的决心,朝野上下都能感受得到,但这世上的事情并不是你有忠诚、你有决心就能做好的。
随着冀州大战的胜利,河北的稳固,李弘对大汉社稷的威胁愈发的凌厉,凌厉到上至长公主下至朝中大臣,人人都惶恐不安,个个都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这种威胁一部分来自李弘本人,但更多的是来自李弘的部下,对李弘非常忠诚的北疆文武大吏。
朝野上下之所以有这种感觉,其根本原因就是皇权的沦丧。
这两年流传最广的就是袁氏代汉的“谶纬之言”和“五德始终说”,而袁绍、袁术兄弟这几年的所作所为又恰恰为这个流言添加了重重的砝码。曹操重建皇统更是大逆不道,他的目的是什么?当真是要重振大汉?以曹操目前的实力,恐怕连他本人都不敢相信自己可以重振大汉吧?
袁氏兄弟实力最强,但他们先是拒绝承认皇统,等到孝献皇帝死了,他们又迟迟不愿重建皇统,袁氏兄弟图谋篡代之心,白痴都能猜出来。曹操以并不强悍的实力重建皇统,重重打击了大汉天子的威仪,让皇权沦落到了极致。此时如果再有那个州郡大吏不自量力乱建皇统,践踏皇权,大汉分崩离析之日也就屈指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