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敌人炮阵地出来的这股越军缓缓地朝着丛林边缘迷漫过来。
从山上下来的武良夫也带着他的特工队,朝着这个方向渗透。眼看着,两支部队很快就要把小分队夹在其中。
吴江龙认识到在此地僵持下去的危险后,轻声说了句“撤。”便带着小分队悄悄地向另一侧移动。
不过,这两支越军部队还不能判断出小分队的准确位置。武良夫只是从小分队的踪迹中跟踪到此,而从炮阵地出来的越军也只是按着上边指示,例行进行搜索。
两股越军终于在丛林内汇合,互相一询问,谁都没发现小分队。但是,武良夫坚信小分队就在此地。
这时,他的电台通信兵收到上级来电,告知他们有一部不明身分的电台曾在这里发过报,让他们迅速把这部电台找到。
既然有人在这里发报,既然不是自己人,那么必是小分队无疑。
武良夫立即想到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中**队可能发现了炮阵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他们发报的目的肯定是向国内通报越军炮兵团的所在位置。武良夫想到这点后,立即向师部提出建议,建议把这里的炮阵地转移,找一个中国人不知道的地方。万一真要是被小分队找到,而且报回国内的的话,对于这个炮团来说,那可将是一场毁灭性的打击。
这段时间已来,中越两国在边境上经常产生磨擦,互相进行炮击已是家常便饭。无论何时,谁的手痒了,或是有什么新情况,都要用最猛烈的炮弹进行问候,反正还是敌对期间,打几炮又有何妨,日内瓦公约在这里不管用,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虽然两国步兵不怎么接触,但是,这种炮击大多数都是冒蒙的,虽然打出了很多炮弹,但都不能掷对方于毁灭性打击。可现在不同了,如果有中国小分队在这里提供出准确数据,中国炮兵再对越军进行打击时,他们可就成了靶场上的实弹射击靶子,人家还不是指哪打哪。
所以,武良夫提出这个建议后,立即得到他的上级同意,越军决定实施转移,把炮兵转向第二预备阵地。
这里的几十门大炮,都是用汽车拖来的。说走,那也得需要时间啊,怎么能瞬间就能完成呢!不过,越军这些师领导可真不是吃干饭的,接到武良夫的报告后,他们采取的转移措施还真够快。看来,战前他们的的各种方案还是非常完备的。
不知是用什么方式通知的。反正看见那些进入丛林里的越军开始掉转身,一骨脑地全都跑出林子,向炮阵地奔过去。
停在远处的汽车也开始发动,轰隆的马达声吵吵闹闹地开始一辆接着一辆开始拔营。
吴江龙接到要他们后撤的命令后,也带着小分队开始后撤。但他们走出很远,我军一方仍然很静,看不到有一发炮弹打过来。吴江龙看看手表,十分钟已经过去了,怎么我军炮兵还没有反应,再迟的话,敌人有了准备怎么办,万一让这股敌人跑了,上哪找这样的好事!
吴江龙有些急了,回头去看敌人,发现敌人已经在进行转移。吴江龙把枪往身上的背,直奔夏凤国,“开机,告诉老爷子,敌人要跑。”
电讯传过去后,我军炮兵仍然没什么反应。
贺晓也急了,瞅着空地上乱哄哄的那些越军炮兵,着急道,“队长,不如我们打进去,把敌人的炮给炸了。”
这不能说不是个好注意,如果是在晚上还真有可能实行,但这是在白天。光天化日之下去炸敌人大炮,哪怎么能成!何况还有那么多敌人守着,人家能让你炸嘛!即使穿的是越军服装,但他们这些人全都是生面孔,脸又比人家白,从形体上看着也不太像。进去了,被人认出来,在这个四处全封的地点,一旦暴露,那可就成了越军盘里的小菜了,不但炸不了敌人大炮,小分队算是自投罗,这笔买卖吴江龙可不做,所以他否定了贺晓的这个主意。
吴江龙咬着牙转向守护电台的夏凤国,“再发报,要求立即对敌人进行炮火打击。”
吴江龙在这里急。在国内负责边境地区军事工作的我军指挥员何尝不急!他们也恨不得立即用炮火给越军于严惩,尽快地消灭这股越军炮兵。但是,我军在程序上,很少有哪一个指挥员敢大胆地一拍桌子,拍板定音。
遵守纪律,逐级请示这是我们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这样一来,一级一级地向上汇报,直到汇报给最高决策者,这无疑会消耗掉一些时间。高层考虑问题当然不会像吴江龙这样简单。全方位衡量,多方着想自然周到全面。现在,毕竟我们还没有与越南再一次正式开打,不商量怎么行,没有组织进行讨论,哪一个人又敢冒然做出决定。
军事永远都是为政治服务的,没有政治的军事只能算是一场火拼,其结局也不会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动用军事力量,每一招一式都包含着重大目的。不然,我们在吃了很多亏的情况下,为什么总是一忍再忍。历史上的这种事件很多了,这里不再重复。
当前,我军在取得自卫反击战之后,又面临着老山,者阴山地区敌人的挑衅,要不要打,如何来打正在运酿之中。因此,我军还没对越南进行第二次教训时,特别是即将开始的夺取老山战役没有打响之前,不得不慎之又慎。各级虽然都有很多想法,但是,一切还得听上级甚至最高层来决定。这样一来,时间便被拉长。
从吴江龙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