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出众风流长孙皇后>第219章 劝诫太子

十月,李世民一行回到京师长安。

十一月,李世民下达诏令,将长孙无忌的官位从“开府仪同三司”提升为“司空”。长孙无忌马上向李世民表达了自己的谦逊,他再三表示推辞,说道:“臣作为外戚,地位已经很尊高了,如果再授予司空的位置,恐怕天下人会认为陛下以天下为私了。”

然而,李世民采取的是一贯的态度,他对长孙无忌说:“我为官择人,唯才是举。假如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便是自己的至亲,也不会提拔重用的,襄邑王李神符不就是这样的吗?可是,如果有才干的人,即便是我的敌人,我也不会弃而不用的,魏征等人不就是如此吗?今日之举,并非因为亲戚的缘故。”

李世民看上去态度很坚决,长孙无忌也就不再坚持了。

太子李承乾已经十五岁了,转眼间,快成人了。能否担当得起国家社稷的责任,这是李世民最关心的事情。为了培养一个好的接班人,李世民可谓煞费苦心,他把朝廷里面最有政治经验、最有学识、最有品格的人相继聘为太子的老师,前后有李纲、萧瑀、李百药。为了锻炼李承乾的执政能力,李世民把一些日常的政务交给他处理,并让房玄龄等人亲自在一旁侍奉,如有不恰当的地方,当即指出来,予以纠正。李世民每次巡幸外地的时候,让房玄龄等留守京城,让太子监国。

而李承乾也很聪颖,虽然没有多少政治经验,但在那些老师的教导下,在处理政务的时候,也颇能把握大体。对于太子的智识和能力,李世民不担心,让他担心的是品格。李世民深知,为人君者,如果品格不端正的话,那些聪明和才干可能使国家忘得更快,隋炀帝不就是这样的吗?

这天,李世民把李百药叫到了两仪殿,问起太子的近况。

李百药回答说:“太子很聪敏,他最近正在读上古典籍,还有魏征编写的《群书治要》,他博闻强记,理解能力强。”

“《群书治要》,朕也在读,有意思,我们父子竟然在读同一种书。”

“太子对老师很尊敬、很有礼貌,问题是……”

“问题是什么?直接说吧。”看李百药有些迟疑,李世民追问道。

“问题是太子似乎对其它一些事情也很有兴趣,例如杂耍、嬉戏之类的东西。平时不大看得出来,但在宴后,他表现出的那种强烈的兴趣,使得其行为有过度之嫌。当然,太子的宴会通常都不会请臣参加的,大多是他同龄的年轻人,臣只是有一次偶然遇到了这种情形而已。当然,这也不足为据,臣也不能以此来规劝他,只能以正道诱导他上进,远离那些行为不正的人。”

“你认识那些人吗?”李世民继续追问。

“不认识。他们不像是宫里的人,也不像是在朝廷里面共事的人。”

“既然如此,卿可多留心一下,看看他究竟和哪些人打交道。古人说过,‘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跟什么人打交道,这个事情看起来事小,对于尚在成长的他来说,影响很大,不能不管。”

“是的,陛下。臣也这么认为,如果太子是个平常人,他有点个人的喜好,倒也无妨;但是,他将来是要承载天下苍生的,他的兴趣关乎社稷安慰,不能不管。”

李世民颔首,“说的是,爱卿把他看紧点,不要等到他已经形成了不良的习惯,再去纠正他,必须防止不好的苗头。”

“是,陛下。”说完,李百药退了出去。

与李百药的谈话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他觉得有必要亲自去东宫查看一下。

这天下午,李世民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来到了东宫。李承乾正在完成当天的课业,书案上堆满了各类书籍,看到父皇驾到,慌忙跪下迎接。

李世民走到书案旁边,坐下来看了看他的课业,又翻了翻案上的几本书,其中就有《群书治要》。他拿起来,饶有兴趣地翻阅起来,看到了书上画的那些圈圈杠杠,以及旁注和批语,他比较满意。

李世民又拿起另外几本书,他看到了一封书函,题名为《赞道赋》,立即打开看了起来,越看越有兴趣。看完连连赞道:“好文章啊,也值得朕好好读啊。”

李世民注意到了李承乾脸上的窘态,他知道了这篇文章暗指的对象了,却假装不知道,“这是谁给你写的?看文风像是李百药写的,是吗?”

李承乾有点紧张地答道:“回父皇,是他写给儿臣的。”

“那你读了多少遍?”

“回父皇,儿臣反复读了十几遍,把它放在这里,也是便于时常诵读。”

“嗯。”李世民颔首,“好好体会其中的意思吧,这是一位严师的心声,也是对你的期望。”

“是,父皇。”李承乾看到父皇没有再就其中的隐晦之处追问,心里稍微放松一点。

“你把这篇文章抄写一遍,给我送过去。”

“是。”李承乾爽快答道。

第二天,李世民派内侍官到李百药家传话:我在太子处见到你所献的赋,以历来储君成败事告诫太子,很是精辟切实。我选你辅佐太子,非常称职,希望能善始善终。并赐给他彩绢五百段。


状态提示:第219章 劝诫太子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