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大逆转1906>211.第211章 《中日上海条约》
辛创造的成果,以及数次赌国运带来的战果,就在这几天里纷纷化为劫灰。真的是辛苦奋斗十几年,一夜回到明治前的感觉。

日本高层在触目惊心之下,终于稳不住了,再怎么搞下去,日本就真的完了。这个时候他们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一面示意谈判人员继续让步,一面哀求英法等协约国出面调停。

事实上日本在4月10日得知海军大败后,就已经委托英国出面调停了。但是大家都知道,日本人一向小家子气,再加上充满中二的社会风气,使得他们提出的讲和条件毫无诚意。只肯吐出台湾和辽东以及放弃所有在华利益,既不愿赔款,更不肯割地。

尼玛连海军都被打成深海舰队了,你还想保住朝鲜、琉球,还不肯出血,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

这和中国的心理底线差得也太大了。既然谈不拢,那就只有继续打了。文德嗣向军队做出指示,既然他们不想给,那我们就自己拿好了。

不过当战火烧到本土之后,经过几天的轰炸和炮击,日本人终于怂了,愿意做出重大让步。同时,英法俄也出面调停,让双方停火谈判。文德嗣等考虑到目前的状况,也同意了他们的要求,下令前线停火,与日本进行和平谈判。

虽然中国现在的国力已经远远超过俺大清,但底子还是太薄,要补的课还很多。而且中国现在的军队配置是超越时代的,在战斗力超越同行的同时,其造成的消耗也同样的远超同行。就算前线没有问题,但后勤也吃不消了。再加上,协约国集团现在也是中国的大客户,每年上亿英镑的交易额,这点面子还是要给的。

这次双方的谈判地点是在上海。中国提出的和平条件是:

一、取消中国所有在华利益,没收满铁,废除庚子赔款。

二、退还以前清割让的关东州租借地,台湾及澎湖列岛和南库页岛。

三、日本退出琉球和朝鲜,将其交还原本的宗主国中国。

四、割让九州岛、对马岛、五岛列岛、小笠原群岛、佐渡岛给中国。北海道和千岛群岛独立,成立独立的阿伊努国家。(这是报复他们再原时空搞的满洲国和蒙古国)

五、两国自由通商,日本对中国产品征收关税不得高于任何第三国。开放东京、大阪、仙台、名古屋、神户、福冈、广岛、长崎、川崎、横滨十处地方为通商口岸,中国商民可在此自由居住,并享受等同日本国民的待遇,日本军政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刁难。中国公民如在日本有犯罪行为,应根据中国法律审理,由中国法官审理,日本无权审判。

六、赔偿中*费八亿两白银。(基本上就是马关和庚子赔出去的数量再翻一倍加上利息,所以故意用白银而不是其他货币单位)

七、日军今后的陆军不得超过十万人,海军不得拥有超过一万吨的舰只,且总吨位不得超过十万吨。

这是中国抛出的第一个带有浓烈帝国主义色彩的和平条款,由于是外交部副部长陆征祥起草的,所以又被称为。

日方的谈判代表是外务大臣牧野伸显,在他看来,中国无疑是狮子大张口,这个条件太过分了。尽管得到内阁授权,他也不敢签这种条约。

前两条倒是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他们也有心理准备,其他内容都好说,不过吐出南桦太岛(日本称呼库页岛为“桦太岛”)就有些肉疼,他们不太情愿。第五条也没什么,虽然面子不好过,但也是国际惯例,谁让自己打输了呢。后面几条他们就不干了,尤其是第四条和第七条,简直就是要灭亡日本啊。

于是他们落地还钱,只同意前两条,朝鲜只肯交一半,而琉球则不交。第四条完全不同意,第五条的赔款也只接受2000万两白银。

中国的谈判代表卡富尔也懒得和他斤斤计较,当时就发出了战争威胁,宣称日本如果不接受这些条件,我们就自己动手拿。

英法等国可急了,他们都非常清楚,以现在的局势,要是真的继续打下去,日本肯定完蛋大吉。这对于他们尤其是英国的远东平衡政策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日本这个小弟必须保证存在,实力也不能消减得太厉害,这也是英国的底线,所以牛牛对于这次调解最为卖力。

法国跟日本没什么交情,但他们在中国身上吃了大亏,吐出了老挝和半个越南,当然不情愿中国继续牛叉下去。有心给中国添堵,所以这次调解他们还是很上心。

俄国这次调解其实是最不上心的,日俄战争那一箭之仇可还没几年呢,他们虽然有心看日本的笑话,但架不住牛老大和鸡老二的要求,也只好不情不愿的来了。不过他们也同样不愿中国这个邻居太强大,也有心压制一下。

于是三国联合向谈判双方表示,要求绝不能再起战端,条件嘛可以慢慢谈。他们也向日本施压,要求他们更多的让步,尼玛输了就要认输啊,琉球人家都占了,朝鲜也占了大半,这个中国肯定不会松口。至于割地,就象征性的割几个岛子出来,让中国有台阶下。

同时也向中国施压,要求中国把条件降低些,第四条和第七条的条件实在太苛刻了,这个连英国都无法接受。还有那笔赔款,日本根本不可能赔得起。朱尔典又亲自跑去见文德嗣,威胁他是不敢,但他做出了种种承诺,许下了很多空头支票,两人虚情假意的扯了会,文德嗣假装考虑了一下,也就同意适当让步,取消第七条,第四条


状态提示:211.第211章 《中日上海条约》--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