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有要买的东西没?”
若萤的脾气,是不屑客套虚伪的。要么不做,一旦说了话,必定就要付诸行动。
叶氏也是慢慢地总结出了她这个性情,当下也不客气,道:“你先前买的那种梨膏,你大舅吃了咳嗽倒是轻多了。你看便宜的时候,再捎两瓶回来吧。”
“好。”
“还有红糖。比咱们这下头的干净,不碜牙。天冷了,家里多备一些,经常熬点姜汤水,大人孩子都喝上一碗,省得发病害冷。”
“嗯。”
“去衙门的时候,留心打听着。你爹那个人说话行事不稳当,可别落下什么把柄给人家。”
“我知道。”
“其他的事儿,你看着办就好。傍年底,路上不太平,你那脾气该收敛就收敛一点,别跟人起冲突。记得安全第一。”
“好。”
“家里这边,你有什么要交待的没?”叶氏小心翼翼地看着她的神情。
“娘看着办吧。”顿了一下,怕母亲不明白,若萤又道,“有些事情,只管往六出寺推。咱不必出那个风头,招小人眼红。”
叶氏笑了:“知道了。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你娘还是明白的。你情管去吧,好歹不过一天半日就回来了。有些不能决断的,等你回来再说。”
女儿这话,算是给她透了几分底儿。早先她就感觉到了某些异样。
首先,女儿是那么沉默的一个人,在家里,即使跟自己的几个姊妹,也仅仅是有问才答。游戏玩耍之类的事儿,从来就没她什么事儿。
但是,唯独却跟六出寺往来密切。洪水那会儿,想要在寺庙里安置灾民,那么大的事儿,别人都没什么把握,只有她,一出面就给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期间,她也曾进寺庙走了一圈,结果给她发现了一些出自自家的东西:打补丁的包袱皮、红胭脂水喷出来的花花馒头皮、半个咸菜疙瘩、百衲布拼做的装有驱虫药草的布袋……
没的说,定然都是女儿的“杰作”。
这孩子,面上清冷,心肠却是如此的温软。
想来也是,腊月几个再可怜,好歹还有小伙伴儿相依偎,可是大显呢?孤零零一个人,不敢下山,不敢弃寺而逃,稼穑不通、时务不明,坐吃山空,又那么个小小年纪,怎不凄楚!
一直以为若萤成天不着家到处乱跑,只是贪玩。却原来在旁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关怀着一个孤苦伶仃的人。
也难怪大显会对她不同。
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还有腊月他们。一口一个“四爷”地叫着,用街面上的话说,“像条狗似的”。
可是腊月居然一点也不生气,反倒乐在其中似的。
这些小混混,哪里是那么好归拢的?要没有利益好处,他们肯听你的?
这几个人平时住在六出寺里,可想而知,这当中必定有若萤的功劳。
这孩子,小小年纪竟然有这等圆滑的处事手段,是不是说,做娘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当然不能。
自打对这个闺女上了心,就发现围绕着她,竟有那么多的故事。
那天,小儿子忽然跟她说了一件事,说他这辈子最敬佩的人,就是二姐。
叶氏当然不会跟他理论“一辈子”的长短,她关心的是儿子所在意的目标。
她这是第一次从儿子的口中,获悉了中秋夜的另一面。
关于若苏和孙浣裳的巧遇,关于那凭空多出来的鱼佩,还有那些似乎是事先早就设定好的说辞……
若萤不可能跟姓孙的合伙演戏。
姓孙的一举一动,早在二女儿的算计之中。
她怎么就算准了会有这么一出?
那块鱼佩又是在什么时候预备下的?
对了,当她在花厅里还在为若苏的消失忧心忡忡、还在为孙浣裳的突然之举茫然失措之时,若萤呢?她在哪里?
想到这里的叶氏,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一幅情景:在灯火煌煌、人头攒动的繁华之外,某个幽深的角落里,有一双眼睛正冷冷地注视着喧闹中的每一个人。在她身后,是无边无际的黑暗,足以吞噬一切的光亮与嚣腾。
也许,她看到的不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是华丽虚伪的皮囊之下的一具具惨败的骨架?
所以才会那么地不为所动,沉默地不起一丝波澜,近乎古井朽木一般地麻木?
这不是小孩子该有的态度。
她的女儿,是与众不同的。
叶氏忽然就想起了大舅之前的一番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