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白氏最近心情不错。
因为小儿子连着一个月,都规规矩矩去念学,不仅不逃课,连跟同窗打架都没听说。看到此番情景,由不得她不每日慈母笑着。
这天早上,姜华瞧着母亲带着极其和蔼的笑容给自己夹了一堆包子金丝卷,又在冒尖的碗里稳稳当当搁了一个剥皮的白水煮蛋,慈祥地声音不断劝道:“多吃点,再吃个包子。看你瘦的。”
姜华莫名地抖了抖。
这都盼了一个月了,林姑娘怎的还不来,莫不是又出了什么变故。看着白嫩如玉的鸡蛋,突然没了胃口,扔下碗筷就要走。
姜白氏急忙要拉住他:“你饭都没吃完呢,急什么呀。”
姜华一闪身躲了过去,三两步跑出饭厅,头也不回地嚷道:“许来在路上等着呢,不吃了!”
正元年间的学堂延续了前一朝代的风格,古朴大气的“尚学院”坐落地段绝佳的朱雀大街上,大多16岁以下的世家子弟都会在这里度过五六年的时光。不过,公子与小娘子们并不在一处习书,而是一道朱墙隔成两个院子,所习内容也不尽相同。公子们大都要参与会试,因此所学皆为孔孟之道,以及易经卦辞等等,而娘子们只肖读读女则女诫,略通诗书也不过是诗经之流。
尚学院的师傅多是退隐的大家鸿儒,对当朝时政也颇有见解,当年婉宁的祖父也被多次相邀,闲暇时给学子们讲了好一阵子的课,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却也不来了。如今学院的大师傅姓言,是前朝的老人了,主要负责公子们的学习,而教授女院的是一位三十余岁的段姓女子,据说年轻时才华横溢,冠盖长安。
姜华不疾不徐踩着点到的学堂,一进院门就被许来拉去唧唧呱呱,直到教室里还不停,反而越发激动。无奈皱起浓郁的双眉,揉着耳朵道:“你烦人的很,老师都快盯上你了。”
许来抬眼一看,正对上老头子不怒自威的双眸,不禁噤了声,可又焦躁不止,似乎真有什么大不了的事,不断抓耳挠腮。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堂课,忙拽着姜华奔出教室,一路走至朱墙下,转过头来瞧着姜华,满脸兴奋地说:“你可知道,今日有两个大八卦!”
姜华难得地耐着性子没有骂他,问道:“什么事。”
董礼从后边窜了出来,笑嘻嘻道:“姜小爷,你不知道呢吧?盈止姑娘回来了。”
姜华募得瞪大了眼睛,明亮的双眸充满了惊愕与一丝丝惊恐。
许来被人截了话茬子,内心十分不爽,不过瞧着姜小爷吃瘪的样子倒事十分有趣,便调笑道:“哟,这盈止姑娘是哪一位来着?我怎么觉得如此耳熟啊?”
董礼拍了拍他肩膀,朗声道:“嗨~这你都能忘!这可是安定侯夫人亲自看好的儿媳妇呢!”
许来跟着便要哈哈大笑,不过在姜华凶巴巴的眼神下到底收敛了几分。默默鼻子,岔开话题道:“你知道另一件事是什么吗?”
姜华一肚子气没出去,翻了一个大白眼,没好气回道:“怎么,你婶娘给你相亲去了?”
许来“戚”了声,道:“林家的小姑娘,就咱灵山寺遇见的那位……”
话音未落,姜华一个激动便揪住了他的领子,凑到面前问道:“林姑娘?林姑娘怎么了?”
董礼在一旁鄙夷的咂咂舌,劝道:“小爷啊,你可自敛些吧。如今这林姑娘只是初次来学堂,就这般激动,若是以后日日得见,你待如何?”
姜华乐地嘴都合不拢了,又连续问了两遍道:“当真?当真?她在哪里呢?”
许来抽出自己的衣领,朝身后努努嘴。
姜华会意,瞅了瞅四周,将两块石头垒在一起,矫健地爬了上去。踩着石头勉强将手肘搭在墙头,顾不得看有无老师,只拿眼睛寻着意中人。
女学这边也是刚刚下课,婉宁初次来这学堂,看其它小娘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几乎都眼生的很。所幸出门之前,镇远将军家的老夫人便让自家女孩前来林府,与她一同出门,为的就是防她一人孤寂。
镇远将军家姓常,这女孩小字懿懿,之前祖父去世,懿懿便随祖母来问候过。当时未细看,今日再见只觉得是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穿着一身妃色齐胸襦群,桃花满袖。
懿懿牵了长她一岁的婉宁静静待在窗前的栏杆下,偶尔小声交谈几句,却不想惹了别人的眼。
一道清脆的声音不高不低地想起:“原来是大鸿胪家的姑娘,倒是从未在书院见过。怎么今日来一道习书了?”
周围叽叽喳喳的声音立刻安静了下来,纷纷朝说话的人看去。说话者十四五岁,不似一般女孩子垂着辫子或挽个少女的发髻,而是将长发高高挽至发顶,用少年样式的玉冠簪起,发际周围的碎短发也一并编成小辫梳至发髻内。穿了一件白色对襟短上衣,下身系着银丝刺绣的马面裙,外面罩了件黑色蝉翼纱衣。
婉宁抬头瞧了眼,未置一词。
不远处一名身穿华服的年轻女孩幸灾乐祸地瞧着此番小事故,见没吵起来又带有几分惋惜,凑上前来朝先前的女孩说道:“言秩,你不知道人家里的大鸿胪不在了么,还这么带刺儿的干嘛。”
婉宁瞅了眼这位“仗言”的姑娘,内心无语凝噎。真不知是来劝架的还是添油的。
那名叫言秩的女孩笑了笑,道:“是我出言不慎,盈止说的是,林姑娘海涵了。”
婉宁无意卷入一场口舌之战,因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