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青春校园>三国争鼎>第七十六章躬耕

“这就是曲辕犁啊?”

于淇扶着一具通体由木头打造,只有犁头是生铁铸成的曲辕犁仔细打量着。

这具犁,实木铸造,纯手工打磨,采用了人体工学原理,朴实无华,神光内敛,乃是具有耕种速度7特效的神器。

国渊在一旁介绍道:“听说这个曲辕犁是将军设计的?多亏了这个犁啊,才能在今年耕牛短缺的情况下仅靠人力就完成了春耕,没有耽误农时。”

这么神奇吗?于淇心道:我只知道这玩意可以用人力代替畜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没想到效果这么显著。

于淇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兴致勃勃的道:“来来来,咱们试一下。”

“将军你在前面拉着走就行,”国渊握住曲辕犁后面立柱上的扶手道:“这个曲辕犁对前面拉犁的人要求不高,只需要拉着走就行,主要靠后面这个扶犁的人把控力道。”

“呵呵,春耕的时候我可是耕了不下百亩的土地,对如何耕田,我可算是小有心得了。”

果然,在于淇弓腰拉犁的时候,就感觉身后有一股力量在推着他前进,在他走歪了之后,身后也会传来一股力量纠正他的步伐,让他重新回到直线上来。

一个来回下来,于淇切身感受到了这个曲辕犁的厉害,果然是能用人力代替畜力进行耕种的神器。

国渊在一旁介绍道:“以一家三口为例,一般是妇人在前面拉犁,男人在后面扶犁,半大的孩子就能拎着袋子在后面播种,就算是没有耕牛也耽误不了耕种,只是累一些、耕种的时间长一些,总的而言不会误了农时。”

所谓农时,就是指最适宜耕种的那几天,民间有谚语:春天晚一天,秋天晚半月。说的就是农时,过了农时的那几天,多拖延一天,秋收的时候就会比旁人晚上十天半个月的。

虽然如此,但是老百姓对拥有一头耕牛的渴望丝毫不减,这是一种骨子里的传承——有一头牛,有十亩田,这就是老百姓理想中的生活。因为耕田可以用曲辕犁,但是播种就不行了,兼具播种与耙地功能的耧车,可不是人力能带动的,这个必须要使用耕牛,所以耕牛的缺口依旧十分巨大。

就拿一屯来说,一屯共有百姓两万多户,而官府筹集到的耕牛却只有八千多头,缺口多达一万多头,一大半的百姓家里都没有耕牛,想要做到一户一牛的目标还需要努力很久。

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之后,于淇就把这事记录下来,准备回头把扩大耕牛养殖、做到一户一牛的目标列入第一个五年发展计划。

通过这件事,于淇也切实的感受到,盛名之下无虚士,国渊确实当得起“国之大才”的评价。别的不说,光是这份肯扑下身子下田拉犁的态度,就决定了他不会脱离群众,能知民间疾苦,能扎根民间的官,一般都会是个好官。

不过也是,草莽之间尚有刘政、张崇这等贤才,更何况青史留名的国渊呢,由此可见,历史文人的含金量还是很足的,最起码于淇接触的这几个,含金量都是十成十的。

既然国渊跟粘光都让人放心,于淇在一屯略作停留就离开南下,前往不其县。当然了,在离开的时候,于淇也没忘了跟他们要了几袋零食。

“没想到仅仅过了不到半年,你就做到了青州刺史的位置,实在是不可思议,难得是时势造英雄啊。”

“英雄不敢当,只是做到了一个为官者的本分罢了。”

劝说郑玄离开不其县前往齐国临淄主持重建稷下学宫的事情很顺利,于淇只是提了一句,郑玄就答应下来,此时,两人站在半山腰上,注视着郑玄的数百弟子在山谷里忙来忙去的收拾家底,颇有几分时过境迁的沧桑感。

是啊,就如郑玄所说,正月里于淇来拜会郑玄的事情仿佛还在昨天,尤其是郑玄对比的赶出更为深刻,去年他还在为泛滥的黄巾兵祸而担忧,甚至为了躲避兵祸,郑玄都准备带领弟子前往徐州避祸了,没想到短短一年的时间,他就被邀请出山,主持重建稷下学宫,教授诸子学说——这在以前,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真的就跟做梦一样,饶是郑玄老爷子见惯了大风大浪,也是费了好几口气的功夫才把心中的激动之情按捺下去。

“在来的路上,我跟益恩兄也聊过几句,先生以后只需要抽空出来讲学几场就行了,教徒授课的事情,交给你的这些弟子们就行了,先生还是把心思放在著书立说上,先生的思想、学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这可比多教几个弟子有意义多了。”

对于即将重建的稷下学宫,于淇打算按照后世的大学设置,按照学科分门别类的设置,诸如法学院、医学院、格物学院、军事学院、农学院等等,而郑玄,则充当了一个校长、一个头面人物的形象,实际意义跟象征意义各占一半吧。

既然说起了这个,于淇就把他脑子里关于稷下学宫重建之后的架构跟他说了说,当听到于淇并不偏重经文儒学,反而更偏重于各种杂学,最起码在稷下学宫的架构中,各个学派跟儒家是平起平坐的。郑玄甚至从于淇的表述中,听出了他更侧重于格物学院、农学院、医学院等几个偏门冷门学派,因为在于淇的表述中,这几个学院出现的次数最多。

这让郑玄心里十分开心:先贤的传承最起码不会在他手里断绝。

甚至于淇以后若是能够走的更远,能登上更高的地位,先贤的传承还会在他


状态提示:第七十六章躬耕--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