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议员胡瑞霖指出:“现在一切政治中心在于内阁,须由此处着手。若不以推倒现内阁为先决问题,则其余皆无讨论之价值。”汤化龙连忙插话说:“此说甚是。”与会者均赞成以此作为议题。胡瑞霖还建议“递呈(指要求撤销皇族内阁)之后,可往劝庆亲王自己辞职,并请诸亲贵劝其辞职。不得,则同到上海开商务、教育、咨议局三联合会,将其罪状布告天下。再不得,则宣布外国,不认新债。”
立宪党人企图仿照欧美的方式,来一次“倒阁”运动。
会议期间,立宪派进行了组党活动,决定成立“宪友会”,湖北代表张国溶是“章程”和“政纲”的起草人之一。1911年****,宪友会在湖广会馆召开成立大会,并决定将总部设在北京,各省成立支部。湖北支部是以咨议局为中心,汤化龙、张国溶、胡瑞霖、郑万瞻为负责人。
6月11日和7月5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两次上书请都察院代表,并援引各国公例,以“君主不担负责任,皇室不组织内阁”为由,要求撤销皇室内阁,均被拒绝。先后担任过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主席的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和湖南咨议局议长谭延闿在最后的建言被拒斥之后,发布“宣告全国书”,指出立宪的“希望绝矣”。并斥责朝廷所作所为是“名为内阁,实则军机;名为立宪,实则专制。”公开对“上谕”逐条批驳。
湖北的革命党人虽然与立宪派保持着距离,甚至不赞成他们的改良主张,但是到了辛亥武昌起义的前夜,他们在反对清廷虐政的这个大局上渐趋一致,因而在抗议行动上常常彼此响应。如鼓吹革命的《大江报》,发表文章为立宪派推波助澜,革命党人何海鸣,与立宪人士一起向清廷请愿。
“皇族内阁”是怎么回事呢?看官有时也要听个明白。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病死,第二天,慈禧太后病死。三岁的溥仪当了皇帝,年号宣统。朝政由溥仪的父亲载沣举持,称为摄政王。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溥仪是他与荣禄的女儿所生之子。宣统继位以后,载沣和他的弟弟载洵、载涛等人一起,构成了新的权力核心,他们借预备立宪之机,搞起了亲贵政权,于1911年5月7日仿照德国、日本的宪法建立了一个所谓对皇帝负责的内阁,这个内阁的人员由皇亲国戚组成。人们把它称作“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的名公布以后,遭到广泛而激烈的抨击。各省立宪派立即采取行动,先后两次上书,指出皇族内阁与君主立宪政体不能相容,内阁应受议会监督,要求解散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总理奕劻,是乾隆皇帝的后裔,他的发迹完全得益于慈禧太后的扶持。慈禧太后的娘家住在方家园,与奕劻是邻居,一来二往,慈禧就知道奕劻通点文墨,颇为赏识。后来,他和慈禧的弟弟结为儿女亲家,因此他的爵位和官职就迅速显赫起来。1884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封为庆郡王,1894年封为庆亲王。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他任总理大臣,1903年入军机,为领衔大臣。入军机后,他立刻详细调查各地官职的肥瘠情况,公开向出任肥缺的官员索贿。他的书案上放着许多箱盒,里面装着银券、钞票、金条等,都是接受的贿赂。由这样的一个贪婪成性的人担任内阁总理,当然会引起强烈的反弹。
清廷的立宪许诺由皇族内阁的成立而彻底揭穿。立宪派跪求哀请立宪不成,不得不与革命党人有限度地携起手来。这时,清廷已成了孤家寡人,处境非常被动。立宪派相约农历8月再聚北京,继续抗争。到了农历8月中旬,全国形势骤变,清王朝和他的皇族内阁在四面楚歌中苦苦挣扎。
不一会儿,咨议局的议长和大部分议员都来了。
议长汤化龙留着短发,穿着西服,人虽不高,却显得分外精神,年轻帅气,再加上他有着一张极其生动的脸,和那些清朝的元老们根本就是两种精神状态。他进了屋,先和各个革命党人一一握手,然后亲热地说:“谢谢各位,谢谢各位,你们打倒了清政府,建立了共和,从此我们汉人就能和那些西方开明国家一样,以法制建国了。”
蔡济民客气地说:“还得指望你们的能力和声望,来给我们的政府出谋划策。”汤化龙谦虚地说:“哪里,哪里,常言说的好,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一个文人,手无缚鸡之力,能干什么事啊?治国安邦,还得指望你们军人。”众人一阵寒暄,气氛倒显得和谐多了。
由于形势紧张,革命党人和咨议局马上召开了联席会议。会场布置也很简单,也就是一张大桌子,大家随便找了把椅子坐在了桌子周围。
蔡济民首先站起来发言说:“把你们请了来,是想和你们商量一下,首先是要选举一位德高望重的都督,来领导我们湖北的军政府。你们都是各县通过民选选出来的,我想,你们一定能代表各届上层人士的意愿,选出一个称职的都督来。”
汤化龙马上站了起来,稍微看了大家一圈,拱了拱手,笑了笑说:“革命军这样器重我们,使我们真是感到非常荣幸。首先我代表咨议局宣布,我们坚决支持革命军,至于选一个什么人来当都督,这主意最好还是你们革命军拿。”
看到汤化龙这么开通,一些革命党人大为感动。
李作栋提议说:“我看,要不要让汤议长来当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