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东汉末年枭雄志>一千四百八十三 他们已经一滴都不剩了

面对司马懿的威逼利诱,安息商人们聚在一起瑟瑟发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可奈何。

钱没有了还能再挣回来,他们大部分都不是单纯的商人,单纯的商人也走不了那么远,能来魏帝国经商。

他们的家里和安息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如何,穷不了。

但是命没了就真的什么都没了。

魏帝国强横的武力他们看在眼里,安息帝国有求于魏帝国,根本不可能和魏帝国闹什么大矛盾,发生战争的可能也是微乎其微。

真要是司马懿用点手段谋财害命,他们又能如何呢?

和魏军干仗?

没有足够的武力,无论多富有,都是肥猪,跑得再快,人家拿着刀子上来,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你照样一命呜呼。

就好像当初的徐州糜氏,要不是有强悍的武力,也根本没办法在陶谦统治下占到什么便宜,要不是慑于糜氏自身的武力基础,陶谦老早就动手宰了糜氏了。

安息商人未必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他们能带来的武力实在是太有限了。

魏帝国的边关对进入魏帝国疆域之中的外国人的限制比较严格,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准持有超过一定长度的铁制兵器和弓弩。

基本上除了有日常作用的小匕首之外,就不准带任何铁制兵器了。

理由也非常简单,魏帝国全面禁止民间持有兵器,你们带兵器过来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让他们受伤,所以不准携带长兵器进入魏帝国。

让你们携带匕首还是给你们面子的,不然匕首都不让你们带进去。

至于你们的安全,就要无条件相信魏帝国的治安力量。

不相信?

那就别来了,多你们一个不多,少你们一个不少。

边关就是这么个政策,要么把兵器丢下,进来,要么原路返回。

没人会和钱过不去,所以绝大部分客商都选择了丢下兵器交给魏军保管,只保留匕首进入魏帝国做生意。

少部分不相信魏帝国治安能力的也就只能一腔怒火的原路返回,抱怨到底。

当然,魏帝国很快就用实际行动让他们知道什么叫【治安】了,所以没过多久,客商们都知道来魏帝国做生意是不需要带什么防身兵器的,没什么意义。

他们很相信魏帝国的治安水平,从此以后就没有这方面的担忧。

有些队伍连匕首都不带,完完全全的商人,进入魏帝国疆域之后就会放松下来,不会有在本国境内那种遇到强盗贼匪的担忧。

这也不能怪他们,谁让除了魏帝国大力打击贼匪、修缮交通道路之外,他们本国的政府根本没有办到这一点呢?

这年头做生意,不成群结队带点武装,还真不敢出发远行,否则路上遇到成群结队的马匪呼啸而来,就等死吧。

结果,他们万万没想到,事到如今,居然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谁又能想到呢?

高高在上的司马都护居然亲自下场打劫,亲自威胁他们让他们交出钱货。

在他们看来经商环境和天堂一样的魏帝国居然也有这样的情况存在!

横竖没办法,悲痛之下,他们只能花钱买平安,破财消灾,凑了一大笔钱换取司马懿对他们的保护,解除灾祸。

然后在心里狠狠的痛骂司马懿生儿子没,还不得好死,死了以后灵魂也没有归处,只能永远游荡在世间,做孤魂野鬼。

这些司马懿都不在乎,司马懿只在乎眼下的危机能否度过。

只要有足够的钱,什么危机都能度过。

靠着这笔钱,司马懿挽回了一大批贸易商人的生意,给了他们一笔急需的周转资金。

依靠这笔周转资金,贸易商人们解了燃眉之急,解除了周转危机,还把拖欠的工钱交给了工人们,钱货两清,大家各自安好。

工人们拿到了工钱,安心回到了城外的家里,和家人们重新下地耕种,恢复生产,也不再闹事。

危机的威胁更小了,司马懿的压力也更小了。

接下来,就是广泛破产的酒肆、旅店这些依靠人流量才能撑起来的生意,这不是简简单单用钱能解决的。

这帮人最开始受到打击,受到的打击比农民还有贸易商人更大,更严重,所以也更为凄惨。

更重要的是他们倒下了,还欠下了朝廷的贷款,朝廷还有贷款账目没法儿填平。

如果说这些账目还能找到责任人靠着农业生产缓缓填平,那么除此之外的一系列经营损失,就已经让一部分家庭不堪重负,就算是耕田还债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得起。

生活已经失去了希望,看不到终点在什么地方。

万一他们丢弃土地逃跑了,乃至于更严重一点,自杀了,那不仅是民政问题,也是严重的财政问题。

不仅影响他作为官员的声誉,也会让那些贷款就真的变成烂账,无法挽回。

民政部和财政部都会对他有意见,对于他的中央升迁之路没有好处。

这怎么能行呢?

怎么能让我的仕途受到影响呢?

司马懿觉得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欺负人也要欺负透彻,不留隐患。

于是他决定最后骗……不是,欺诈……也不对!

最后请求那些安息商人一次。

让他们再出点血,给点钱给官府,让官府有钱可以免掉一部分商户的过多的债务,让他们能还得起钱,不至于寻短见,闹出多余的事端。

然后他告诉安息商人们,


状态提示:一千四百八十三 他们已经一滴都不剩了--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