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网络游戏>两汉往事>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

陈平、周勃打了一阵太极,摆平了各方势力后,开始着手解决摆在他们面前那道真正的难题。

对于这个难题,我在前边也提到过,就是物色合适的人选。

为了理清脉络,让这段故事变得更轻松一些、简单一些,那就先得排除几个人。

首先是刘弘。

刘弘小朋友之所以被排到第一位,是因为他现今的位置比较扎眼——皇帝。前边介绍过,他是算是个老实人,年龄且小,容易控制。但他和吕家的关系并不坏,甚至还挺好。

如此一来,陈平等人不敢对刘弘小朋友抱太大希望,因为怕其年长后,对他们进行秋后算账。

并且,很多人早已盯着这个位置。如果斗倒吕家而不对皇位继承问题一个说法的话,很长期难摆平各方势力。

因为大家跟着你搞政变,不是吃饱饭没事干,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陪你瞎折腾。说白了,大家为的是利益最大化。这次政变本身就是一场利益争夺战。如果政变成功而没实现利润增长,那明显说不过去。当然大家也不会答应。

现在大家都瞪着俩眼看你下一步举措,一不小心就能让你成功地实现“功臣”到“逆贼”的华丽转身。

问题之所以会这么严重,关键原因还在于这次政变本身,因为他们到目前为止还没给这次政变一个合理的解释。

我们看过很多古装剧,阴谋家们在搞小动作前,通常会弄一些“衣带诏”、“血书”之类的东西出来,忽悠忽悠人。这些东西如果是皇帝亲自撰写的,自然很好;如果领导书写不便,当事人自己临摹代写也未尝不可。

虽然这些东西根本就骗不了几个人,但是它却代表了一个态度:我们的革命行为是领导的安排。也就是说,无论我们怎么干、干出什么样的事,归根结底都是为大领导服务,最起码不能归类为“造反”。

但陈平、周勃这一次似乎没有这种举措。好像只有刘襄挖空心思想出了一句口号——“诛不当为王者!”

而这句口号本身就很有问题。理由也很简单:那些“不当为王者”均出自现今的皇帝刘弘之手。虽然这并非他的本意,但他坐着老大的那把交椅,况且他也没提出过意义,这笔烂账自然得记到他的头上。

当然,这对刘弘是不公平的,但政治斗争根本就不存在公平交易。

介绍了这么多,实际就简单一句话:只要刘弘在位,陈平、周勃的这次政变就属于“造反”行为。

因此,对陈平等人而言,刘弘是不适合再当皇帝了,是急需被换掉的。他在皇位上多待一天,陈平等人就多一天危险。

既然刘弘不适合,那就接着物色更适合当皇帝的。

第二个需要考虑的应该是三个人,那就是刘盈的其余几个儿子,也就是刘弘的兄弟们。

前边介绍过,刘盈有七个儿子。

其中老大刘彊、老二刘不疑、老六刘恭(第一任少帝)早死,剩下四人。

老三刘弘(曾用名刘山、刘义)是目前的少帝;老四刘朝目前为常山王;老五刘武目前为淮阳王;上边提到过的老七刘太,刚被封为梁王。

也就是说,除过刘弘,还剩三个人。这三个人似乎是可以考虑的。

之所以对他们“可以考虑”,是就其血缘关系来说,因为他们离皇位最为接近;之所以说“似乎”,是因为他们根本没被考虑,原因还是血缘关系。

他们没被考虑的缘由也很简单,和刘弘存在同样的问题。况且废了刘弘而立这几个人,似乎没那个道理。

由此看来,刘盈这一支是没什么指望了。那就让我们把眼光放远一点,接着物色。

第三个人选出来了——刘襄。

刘肥是刘邦的长子,而刘襄是刘肥的长子。在古时,传统观念是一“嫡出”为尊,其次就是“长子”。当然,很多时候“嫡出”和“长子”一回事,也有很多时候却是两码事。陈平等人所面对的,就是后一种。

更重要的是,刘襄(包括他的两个兄弟)在这次政变中,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似乎刘襄是不二人选。

也许有人会问,刘章、刘兴居根本就住在京城,为什么不予以考虑?

事实上,并不是没对他们加以考虑,关键是有刘襄站在那儿,那俩小兄弟根本就没资格参和。再说就刘章那种火爆性格,当着吕雉的面就敢砍人,陈平再闲也不会在他身上做文章。

既然不考虑刘章、刘兴居,那只好关注一下刘襄了。

应该说,就刘襄的性格和心机而言,他是有这个能力的。虽然他没有陈平的脑子转圈快,但似乎已经很够用。如果群臣们不考虑个人利益得失,也不怕死的话,刘襄是完全满足要求的。

事实上,的确有很多人支持刘襄,并且呼声很高。

大家可能多少了解一点相对论,只要有支持,定然有反对。在一件事情未有定论前,支持的声音越高,反对浪潮可能就越大。

刘襄就面临着这个问题。

反对刘襄称帝最严重的人莫过于琅琊王刘泽。

刘泽反对刘襄是合情合理的,原因也很简单,我在前边提到过:刘襄阴过他。

先是刘襄阴了刘泽一把,后是刘泽忽悠了刘襄一下。最终,刘襄派快马一路朝西把刘泽送到了京城。

也就是说,刘泽这段时间一直待在京城,除了骂刘襄外,就没其他事情可干了。

就在群臣热热闹闹地套路皇帝人选时,刘泽适时地


状态提示:第十三章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