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腾了十几年,为巩固自己的皇位几乎干掉了所有对手,终于大功告成。此时的刘恒是惬意的。
人在志得意满时,通常会谦虚一下、客气一下,说几句场面话,什么不得已而为之、纯属偶然什么什么的。当然,无论说出什么话,归根结底不外乎告诉剩下的那些人:大家可以放心过日子吧,以后不随便收拾人了。
刘恒也没搞一丁点创新,很快把很多人召集过来,长篇大论地说了一段话,最终得了个结论:百官之错,应由我亲身承担,把过错委于臣下,是我不赞成的。
厚道,真是太厚道了。
按刘恒自己的说法,这些年来他应该喝好几桶毒酒了。可他一口都没喝。刘长、薄昭等人如果泉下有知,肯定会蹦出来质问:你早点干什么去了?
当然,几年前刘恒肯定不会说这句话的,因为时机不成熟,还有几个家伙有待收拾,如果拿这句话搪塞人,束缚住的只能是自己。刘恒没那么傻。
不过,刘恒这句话也自己为赚来不少名声,后世对这位仁兄的评价那么高,与这句话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政治就是如此,适时说一些假大空不着边际的话,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傻着脸胡说八道,不把你归到混混里,就会把归到恶棍里。所以,说话很重要,尤其是在政界里混,千万别信口开河、想哪说哪,若如此,也许话还没说完,就该卷铺盖滚蛋了。
刘恒是搞政治的老手,他每说的一句话都在往脸上贴金,这句话也是如此。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刘恒刚说完这句话,就有人迫不及待地蹦出来验证真伪。
这个人叫淳于意。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很陌生,完全一个名不转经传的家伙。
的确,按汉王朝官职等级来认定的话,这是一个小的不能在小的人物——平民。然而在医学界,他却是一个牛的不能再牛的人物,甚至司马迁老爷子还把这个人和那位很有名的扁鹊放在一起做了个合传。
虽然这个人对汉王朝的走向并没有多大影响,可我思来想去之后,还是决定记录下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因为其对全人类的贡献绝非那些王侯将相所能比的。
实际上,淳于意年轻时候也当过几年官,职务名称为齐国太仓令,一个管理粮仓的官。虽然听起来很不起眼,但在当时却很重要。粮食,那关系到民生问题,一不小心就会有人饿肚子。这是一个比较清闲但非常重要的岗位。淳于意能混到这么个职务,应该是会让很多人艳羡的。
然而,淳于意的表现却令很多人大跌眼镜。他在这个岗位上,既不拿方案做规划,连个合理化建议都不提,更别指望这位仁兄搞创新。他整日里死心塌地的混日子,一点也没有争当岗位能手的想法。
但这位兄弟也并没闲着,一天到晚闷着脑袋捣鼓自己的东西——中医。
要说淳于意还是幸运的,因为他在这段时间里,结识了一位当地的名医——公孙光,这位老同志家里的医学藏书比较多,其本人对中医理论也极有研究。更加幸运的是,公孙光收了淳于意这位徒弟。
就这样,淳于意一边当仓库管理员,一边研究医书,单调乏味但也极其充实。
如果淳于意止步于此,他最多能混个“江湖郎中”的称号。毕竟中医不是靠背诵药方就能干成的,望闻问切,那学问深了去了。
这是一门很高深的学科,要想在这个领域折腾点名声,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若没一二十年的实践积淀,开出来的药方能吃死人。我说的一点也不夸张,你想在荒草胡地扒拉一些草根树皮熬成汤,黑乎乎地弄一锅,闻着都恶心,谁知道里边有没有能吃死人的东西?最为关键的是如何认准病症,摸摸人家手腕、问两句、看几眼,就要开药方,猜谜语一样的事情,没有一点真本事,那等同于是个职业杀手。现今那些医学院的科班生,五年毕业后,只配给老中医打杂,不是没一点道理的。
更加幸运的是,淳于意学有小成之后,结识了另外一位高人。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吕雉病死。而也在这一年,公孙光把他引荐给了自己把胞兄公孙阳庆(史料称为公乘阳庆),这是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名医。这个人,打开了淳于意的视野,让他把过往所学的那些理论真正与实践结合了起来。
三年后,淳于意把多年所学融会贯通,自成一家。他似乎可以出师了。
他的确出师了,但并没去搞副业开诊所(不要忘了他还有太仓令那顶官帽)。而做出了一个令人咋舌的举动:辞官去职,流浪天涯。
也许有人会认为淳于意是个富二代,家里有钱,不指望死工资过活;甚至有人会认为这个家伙肯定是个彻头彻尾的愣头青,穷极无聊没事干,好好的公务员不干,偏要去捣鼓那些不起眼的东西。
实际上,淳于意是个穷光蛋,至少从爷爷辈起,就没富裕过,一直挣扎在贫困线。他能混到太仓令这个官,一则靠运气,二则沾了他看书多的光。虽然他看的书绝大部分是医书,但毕竟是个文化人。汉朝建国初期对这些文化人比较重视,更兼曹参任齐相时,还没有完全按经济实力招聘官员。
淳于意能混进公务员队伍是个侥幸。而此时,他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
他的这个举动让很多人看不明白。不得不说,这个令人大跌眼镜的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