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网络游戏>两汉往事>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

进殿后,袁盎连忙磕头跪拜,爬在地上还没来得及起来,刘启就迫不及待地问道:“你做过吴国丞相,现刘濞作乱,你有何策?”

袁盎跪直身,很自信地答道,“此不足为虑,易破尔。”

轻描淡写的这么一句话,惹的晁错差点笑出声来。大家研究了半天还一头雾水,你倒可好,信口雌黄地在皇帝面前胡扯。若是以往,晁错早站出来唇齿相讥,可今天他忍住了。因为不是反驳袁盎来了,只为盯住这个人,免得他说一些碍事话。

刘启冷冷地看了袁盎一眼,满脸不屑,“刘濞煮盐铸钱,诱天下豪杰,计划到头发都白了方有此举,如何易破?”

袁盎则微微一笑,“吴国确有铜盐之利,但豪杰之士哪会为此所诱?若真有豪杰,只有辅佐吴王行仁义之事,绝不会随之叛乱?吴王所诱之徒,无非是些逃犯、无赖而已,不足为虑。”

袁盎的话让刘启很受用。他抬眼看了袁盎一下,然后用征询地目光望着一旁的晁错。他和晁错相处太久了,几乎每件事情都想听听晁错的意见。

而晁错却心不在焉,因为袁盎的这句话并非他关注的重点。当察觉皇帝在看他时,心头一紧,脑袋短路,不暇思索地答道:“袁盎策之善。”翻译成白话文就很好理解了:这个计策不错。

这句话,彻底打乱了晁错自己的计划。

应该说,晁错太心急了,根本没在“削藩”这件事上吸取教训。此时的他。顾不上袁盎说没说实质性内容。就轻易做了个“定论”。准备让他滚蛋。而不得不承认,这个定论给的太早了,因为这句话,让刘启很是不满。

刘启愠怒,心中暗想:你睡着了?听人家说话了没有,就随便奉承。

刘启表现出了不满,白眼一翻,冷冷地问道:“哪有什么计策?”

晁错傻脸了。不但没把人家赶走,反倒使自己下不来台。

就在晁错陷入尴尬时,袁盎适时地开口了,“臣确有应对之策,还请陛下屏退左右之人。”

尴尬中的晁错乍闻此话,满脸煞白,冷汗直冒,他清楚:袁盎准备动手了。然而自己却毫无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局势越来越糟。

刘启略做沉思后,示意身边人退下。宦官宫女们规规矩矩地离开了大殿。而晁错却纹丝不动。他现在能做的也只有耍赖了。

而袁盎却不卖他的帐,冲着晁错。不依不饶地说道:“此言不能让臣下知道。”

刘启把这对活宝看了几眼后,心中暗笑。当他想起刚才晁错回答的那句话时,也认为晁错完全可以退下,既然你不认真听讲且胡说八道,还不如下去歇歇。当即,刘启向晁错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

晁错绝望了。当然,绝望之中还带着恼恨,心中暗想:若将来有机会,一定要置你于死地。

但不管他心中怎么想,现在是必须离开了。皇帝都下了逐客令,自己的脸皮再厚也不能再待下去了。

事实上,晁错并没有真的离开,而只在东厢房暂避。因为他心里清楚,袁盎将要说的话,一定会和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既然如此,就绝不能轻易离开这个大殿。只要陪皇帝身边,在坏的事情都会有一丝转机。

不过这只是可能而已。

目送晁错离开后,袁盎终于开口了。确如晁错所料,袁盎毫不掩饰地亮出了獠牙。他的话是这样说的:“诸侯反叛,皆因晁错所议‘削藩’而起,现吴王以‘诛晁错’为名,引得诸侯群起,天下大乱。若朝廷诛杀晁错,赦免七国之罪,恢复其原有封地,可兵不血刃,平定此乱。”

刘启阴阴地看着他。满以为他有什么“奇谋”,不成想却说了这么一句话。事实上,刘启并非没在这方面动过心思,早在第一次拜读刘濞的那篇檄文时,这个念头就曾在脑子中一晃而过。

只不过他不太相信刘濞的话,也不认为杀了晁错就能让刘濞消停,更重要的是他舍不得晁错。而当听到袁盎敲锣打鼓地说了出来后,先是愤怒,后是吃惊。

怒的是,眼前这个人明火执仗地要杀人,要杀自己亲信之人。

惊的是,他不知道朝廷中到底还有多少人抱有这个想法。

他强压怒火,瞪着跪在地下的袁盎,沉默了……

刘濞打着“诛晁错”的幌子,引得六国随之而反,也使各路诸侯蠢蠢欲动。

现在刘启所能依靠的,就剩下朝廷里的这些人了。然而,袁盎在此时也提出了“诛晁错”这三个字。刘启不清楚,这到底是袁盎自己的想法,还是群臣共有的态度。如果只有他袁盎一人,不足为虑;可一旦惹怒了群臣,自己就危险了。若如此,外有诸侯,内有群臣,一个晁错不但使朝廷陷入危局,更会置自己于险地。

要小心一些,要再小心一些。

平叛在即,自己的任何一个举措都不能再有纰漏了。

刘启打破了沉默,冷冷地问道:“这是你的想法?”

袁盎是个极其聪明的人,清楚皇帝此问是在试探他的口风,是想知道到底还有什么人准备要晁错的命。但他不能明讲,一旦讲了出来,就会置很多人于险地。更重要的是,他曾答应过一个人:一人做事一人当。

可他也清楚,绝不能说这是自己一个人的想法。若真如此,想除掉晁错就困难了。

应该说,袁盎在进宫前,已看透了时局,也猜透了皇帝的心理。正因如此,他才敢轻易亮出獠牙。这个人,艺高人胆大。


状态提示:第十八章 七国之乱—第十六节 明争暗斗(六)--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