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网络游戏>独舞的军阀>第三十一章 总理逝世 刘杨叛乱

东征联军将士英勇奋战,相继攻占海丰、陆丰等地。校军与陈炯明主力之林虎部在揭西棉湖展开决战,以教导第1团1000余人,对抗万余精悍之敌,大败陈炯明主力3万余人,奠定了第1次东征胜利的基础。之后,校军在东征前线节节胜利。

然而,就在广大民众为东征军的胜利欢欣鼓舞的时候,从北方却传来了一个让全国民众悲痛万分的消息:孙中山总理于1925年3月12日不幸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3月13日胡汉民令军校下半旗,停止操课。留校学生一律臂缠黑纱,以志痛悼。为避免影响军心,未告知东征军前线,秘不发丧。

3月21日校部行营在东征前线接胡汉民来电,才知道校总理孙中山病逝。

黄埔军校大操场中,胡汉民向留校人员宣读着孙中山总理的遗嘱(此为政治遗嘱):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王旭等留校三期入伍生在操场中默哀,无不悲痛万分。

“总理虽然逝世,但是总理的精神不死,总理弥留之际依然叮嘱:‘和平,奋斗,救中国!’。我等身为革命军人,应该秉承总理遗志,致力于救国事业,为革命而奋斗不息!”

“致力于救国事业,为革命而奋斗不息!”数千个坚毅的声音吼出,向世人宣告他们为革命事业一往无前的决心。

就在举国上下为孙中山总理逝世哀伤不已的时候,一些军阀却蠢蠢欲动,准备篡夺革命政府权力。

远居滇省的军阀唐继尧以为可以一举吞并广东,遂于3月18日发表通电,宣布就任副元帅之职(1923年孙中山重建大元帅府时曾请唐继尧出任副元帅,不过唐继尧拒绝了)。企图以孙中山合法继承人自居,篡夺南方政府权力。唐继尧还声称,要率兵10万,进驻广东。

广州军民得知这一消息后,都愤怒不已,总理尸骨未寒,这里军阀就要扑灭革命之火,篡夺权力。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明令驳斥了唐继尧的所谓“就职”通电,指出总理在世之时,显抗命以纵恣,总理去世之后,假名义以专横。

“我就知道这些旧军阀没一个好东西,一个个就知道抢底盘,压迫人民,应该请校长带着东征军把唐继尧这样的国家祸害全灭了!”李维藩此时恨恨地喊着,仿佛要把那些军阀全震死。

“少爷,我们要不要家里出兵给唐继尧找点麻烦?凭我们清风山现在的实力,要拖着滇军还是很容易办到的。”叶世平小声问着王旭。

以清风山自卫军现在的战斗力,要制造麻烦不让滇军出兵确实不难,但是这样一来就暴露了清风山势力,以后会面临滇军的大力围剿的。况且,王旭是知道滇军最终也没能力威胁广州,自然不会多此一举:“现在暂时不要轻举妄动,滇军一时半会是没办法把手伸到广州来的。”

吴守辰也一改常态,这次没有和李维藩顶:“我们国家为什么这样贫弱,还不就是因为这些军阀割据,我辈军人,考入黄埔军校,就应以打倒这些军阀为已任!”

王旭在一旁听得背后有点冒冷汗,实话说,清风山现在也算是一股军阀势力了,虽然不怎么为外界所知。要是让这两个情绪激动的家伙知道自己就是一个小军阀头子,说不定会拿把枪就突突了自己。要真那样可就冤了,王旭自认没做过什么对不起人民众的事。

五班里最沉着冷静的果然还是黄公略,他向大家分析着目前广州的形势:“其实对广州威胁最大的并不是远在滇地的唐继尧,他即便要出兵也不是一时半刻能到的,真正迫在眉睫的威胁的是杨希闵和刘震寰。杨希闵虽然任东征联军总司令,但实际上抱消极观战之态度,总司令部形同虚设,与右路军视同秦越。早在开战之初,滇、桂军就屯兵于增城、博罗之间,逡巡不进。由此可见,这些军阀和革命并不是一条心的,现在总理不在了,他们更是蠢蠢欲动了。”

“那还等什么,赶紧上报军校高层转达校长,东征军回军先把杨希闵和刘震寰的军队控制住,先下手为强啊,否则晚了广州就危险了。”李维藩一下叫开了。

吴守辰质问道:“现在东征还没有结束,如果撤回来,东征怎么办,万一敌人反扑怎么办?”

连三期的入伍生都能推断出来的,黄埔军校高层怎么可能想不到呢?关键是高层现在对杨希闵和刘震寰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政策,但无论如何都不是王旭这些入伍生能影响到的。王旭很清楚这一点,劝说道:“李维藩别冲动,我们能想到的,军校高层能不考虑到吗?真有什么异变,会有命令给我们的。这些天大家执行警戒任务的时候多注意些就是了。”

黄公略也赞同道:“王旭说得没错,今天以后,大家都要留心点,盯住附近的滇、桂军队。”

李维藩听后反而兴奋了起来:“他们要是敢来正好,王旭你不是很遗憾没能参加东征吗?杨希闵和刘震寰要是真敢叛乱,那就是我们三期留守人员表演的时刻了!”


状态提示:第三十一章 总理逝世 刘杨叛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