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崇祯:重征天下>第一千零九章 驻陛天坛

朱由检与孙承宗终于率军返回京师。不出所料,皇帝在大敌当前之际突然连续两天闭‘门’不出,大臣们都快急疯了。宫中也只有皇后蕊儿知道内情,其间除了接到过两次红娘子的飞鸽传书,告知行军所至的大致地点外,蕊儿能做的也只有等待,因为朱由检等人一直在移动之中,只能发信,不能收信。

因此朱由检赶紧回宫上朝。其实还有好多大事急事等着他去处理,上朝只为‘露’一下脸,好让众人安心。

孰料他屁股还没在御座上坐稳,就被雪片般飞来的奏章包围了。这些奏章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告急塘报,二是各级官员对战事的见解。

朱由检当然先看塘报。因为在行军途中抓到过俘虏,他已经有一定心理准备,但后金军的推进速度之快,还是让他感到触目惊心。除了遵化和蓟州陷落外,阿敏统帅着镶白旗和‘蒙’古八旗中的三旗挥戈东进,一天之内连破迁安和滦州两座县城,并继续向东威胁永平府,也就是前世的卢龙县;一部还绕过永平,径取东面的抚宁和昌黎两县。

由于辽东巡抚高第严格执行了朱由检的圣旨,山海关边军坚守不出,永平等地的官军和百姓也纷纷撤至山海关,因此后金军占领上述府县只是时间问题。如此一来,山海关就成了一座孤城,与京师和天津卫之间的联系完全被切断。

而在京师东南方向,天津卫、霸州等地也纷纷告急。不过朱由检知道后金军的南路,也就是豪格统领的镶蓝旗,是四路大军中实力最弱的一支,应该只是疑兵。而且各地勤王兵马都在向保定、河间一带集结,豪格也不可能再毫无顾忌地向南猛突,因此倒没太放在心上。

至于西来的两路大军,也是后金军的绝对主力,已经从蓟镇突进顺天府,并于昨天攻破平谷县。而代善和岳托率领的西路军则马不停蹄,从平谷向西北直扑密云、怀柔二县。

按照这种进兵速度,今天皇太极就有可能打到通州、顺义一线,而西路军攻破密云和怀柔后,则会继续向西攻打昌平县。中、南、西三路大军,已经对京师形成了品字形的包围圈,看样子皇太极是准备直接攻击京师了。

至于大臣们上的奏章,自然也都是与战事有关的。过去后金远在辽东,离京师尚有近千里,这些大臣们虽然嘴上说的‘激’昂慷慨,心里真正着急的却没几个。

可是现在敌军眼看就要打到京师了,有不少大臣可真害怕了。别说攻破京师,就是兵临城下他们都受不了,因此很多人都对朱由检之前下的几道圣旨极为不满。在他们看来,就该立即调山海关边军、宣大边军与各地勤王兵马,在蓟州一带与后金军进行决战,至不济也要逐城坚守,延缓皇太极进军的步伐。

尤其是朱由检命孙承宗放弃通州,更是遭到以东林系大臣为首的大部分官员的坚决反对。他们的理由有两条,一是通州是京师的东大‘门’,如果通州不丢,后金军是打不到京师来的,所以守住通州就等于保证了京师的安全;二是通州物资丰富,放弃等于资敌。

其实还有两条理由,这些官员不好说出口。一是通州的富豪大户中,有不少人与朝中官员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这些人被赶到京师,一旦通州陷落,他们的家产就全完蛋了,因此竭力撺掇官员们上奏,打算劝说皇帝改变主意,重新死守通州。

第二条理由就更上不得台面,因为这次撤退是孙承宗主持的。本来孙承宗虽非东林党人,但与杨涟、左光斗等东林旧臣关系都不错,对阉党迫害东林党人也抱有很大同情,否则他也不会在做了吏部尚书之后,大力举荐东林党人出任各种要职。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林系大臣在与皇帝的明争暗斗中,越来越觉得孙承宗是朱由检那一头的,又占据着吏部尚书这个至关重要的位子,所以就很想找个借口把他参劾下来,换上东林党人,那样东林党对朝政的控制就更强了。

但是孙承宗德高望重,平素做事又很谨慎,东林党人一时间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参他。这次主持通州撤退,可给了东林党一个绝好的机会,不单是都察院的御史言官,六部之中也有不少官员纷纷上奏,言孙承宗畏敌如虎,野蛮撤退以致怨声载道,必须予以惩治。

朱由检把所有奏章匆匆看过一遍,只沉着脸说了一句:“通州是朕要放弃的,尚书大人也是奉了朕的圣旨去监督撤退的。惩治孙承宗之议不允。鞑子大军很快就要开到了,朕还要去巡视城防,先退朝吧!”

说完他就撇下所有大臣,立即出宫赶赴天坛。在这里朱由检宣布,将天坛做为京师戒严期间的临时驻陛之所,鞑子不退走绝不回宫。因为天坛位于崇文‘门’外,属于外城,而紫禁城则在内城和皇城之内。朱由检驻陛外城,那就是告诉京师全体军民:外城绝不会放弃,皇帝誓死守卫京师!

紧接着朱由检又下达了一系列旨意。第一条就是立即派出侦察部队,除了打探后金军的动向外,主要是搜寻郝永忠的下落。

第二条就是在安置通州及各地撤入京师的百姓,并命五城兵马司更加严格地执行戒严令,皇城警卫团和锦衣卫则负责皇城和天坛的宿卫。

第三条是三大营即刻接管京师防务,并任命孙承宗守北城,王在晋守西城,袁可立守南城,他自己亲自守东城。当然这个“守”的含义其实是督战,作战指挥权仍属五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九章 驻陛天坛--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