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崇祯:重征天下>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战幕开启

当朱由检同样命人向通州城上射箭传书,断然拒绝满清的一切要求,并给皇太极“赐名”皇上不急太监急以后,皇太极勃然大怒,终于下定决心向京师发动进攻。

在此之前,其实满清内部对是否攻击京师是有不同意见的。一些较为年长的高级将领,如四大贝勒中的代善、阿敏和济尔哈朗,都主张绕过京师,攻击京畿其他地区。

理由也很简单,京师必是大明竭尽全力防守之地,城坚炮利,攻城必然导致重大伤亡。而且满清八旗的强项是野战,此次深入大明腹地作战,根本就没带笨重的攻城器械。与其打没有把握的攻坚战,还不如四处抢掠防御薄弱的府县乡村,用最小的代价收获最大的利益。

而一些年轻气盛的新锐贵族,包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豪格等人,则强烈要求攻打京师。他们的理由是,自从八旗铁骑攻破喜峰口之后,明军逡巡避战,八旗势如破竹,说明大明已是油尽灯枯,完全无力组织大规模反击了。攻打京师有两大好处,一是如果能攻下,那大明就直接亡国了,满清就可入主中原;二是围攻京师则各地明军无论如何也要来救援,那时就可使用八旗军最擅长的“围城打援”,将明军的有生力量彻底歼灭。

皇太极本人则犹豫不决,反复斟酌。他可不像阿济格、多尔衮等人那样乐观,明军从大凌河和锦州突围的那一幕至今深深刻在他脑海之中。他到现在也没弄明白,数万明军是怎么从铁桶一般的包围圈中突出去的。尤其是击溃白甲兵的那种火器,他自十岁起就跟随努尔哈赤东征西战,对这种火器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怎能不心生恐惧。

从战略意义上说,此次他亲率八旗铁骑入关作战,已经大获成功,也彻底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似乎也没有必要再冒风险去强攻京师。

但是另外一方面,入关之后进展之顺利,也确实出乎皇太极预料之外。除了喜峰口一战遭到赵率教的激烈抵抗以外,从遵化到蓟州再到通州,八旗军几乎是兵不血刃,至今已经占领府县城池十余座。尤其是在通州缴获五十万石存粮,更是让他喜出望外。

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凶残成性、贪得无厌的满清贵族更是如此。进军如此顺利,收获如此丰富,使得皇太极胃口大开。现在京师已是近在咫尺,明军羸弱如此,为什么就不能打打试试呢?

还有一条支撑皇太极攻打京师的理由,那就是八旗军缴获战利品虽然丰富,但掠夺到的人口却并不太多。这与在辽东作战时,每占一地就能掳走大量人口形成鲜明对比。满洲全族一共才几十万人,又不善于耕种,平时全靠抢掠和奴役汉人过活。不多抓些汉人,光是把这么多战利品运回辽东都成问题。

现在八旗军虽然占领了不少地方,当地百姓却大多在官府的组织下逃走,剩下的都是些实在跑不动的老弱病残,这也让皇太极感到意犹未尽。

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下,皇太极决定在通州建国称帝,并写书信威胁大明。如果明朝屈服而签订城下之盟,就算和他进行一番讨价还价,他还是可以满载而归,充分消化胜利果实以后,下次卷土重来。

如果明朝置之不理,皇太极就准备对京师发起佯攻。他深信明朝皇帝一定害怕城破被俘或被杀,一定会急召勤王兵马来援,那时他就如多尔衮说的那样,在京师附近打几个大胜仗,痛歼明军几万甚至十几万军队,最好能诱歼山海关守军。到了那时,大明再无可用之兵,满清入主中原也就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孰料明朝皇帝竟然回信了,对他那些无耻的要求连提也没提,只通知自己,为他改名“皇上不急太监急”!这个词语中虽也有“皇、太、极”三字,意思却差了十万八千里,充满了戏谑与不屑,皇太极焉能不怒。再加上他的汉奸智囊范文程极力劝说他攻下京师,成为真正的天下之主,皇太极终于下定决心进攻京师。

天启六年八月初十,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从通州出发,仅用一个多时辰就兵临京师东城之下。除阿敏的东路军外,此次入关的十余万清军齐来会合,对京师四面合围。其中正黄旗、镶黄旗在城东,正蓝旗、镶蓝旗在城南,正白旗在城北,正红旗、镶红旗在城西。更有蒙古八旗与汉军旗扎营于八旗军营之前,攻城之时,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炮灰。

朱由检早得到消息,此时正立于太平门的高大城楼之上,遥望满清军营。虽然脸上面无表情,但他的心情却是紧张中带有兴奋。因为,皇太极终于被他诱来了!

早在八旗铁骑入关之前,朱由检就料到皇太极一定会绕过山海关打过来,他扩建京师外城正是为此。但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皇太极如果不攻京师怎么办,那他岂不是白忙活了?

而在历史上,清军数次入关,只有一次攻击了京师,其余都是在京畿地区抢掠,甚至最远的一次都打到了济南。明军因为在野战中打不过清军,只能守城避战,结果被清军掠走大量人口与财富,本来就衰弱到了极点的国力,又一连数次遭到重创,最终导致亡国。

现在朱由检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如何制止清军劫掠京师之外的地区?

反复思量之后,朱由检痛苦地发现,他一样没有好办法。只有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空出通州来让清军抢!因为通州离京师太近了,又贮存了大量物资,皇太极在通州大捞一笔以后


状态提示: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战幕开启--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