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如意空间>第一百零九章 正月十五

正月十四早晨周六,朱斌的老爸可以休班两天了,朱斌的弟弟轮休正月十五和十六。按照老传统,要做灯。这是农村的老传统,从哪各朝代的就不知道了,反正是自古就有的老传统。

其实农村做灯很简单,就是用胡萝卜洗净切成两三厘米的圆柱体,然后找一个不锈钢的小勺子,或者一元的钢镚在圆柱体的胡萝卜稍微细的一面,漩出一个圆坑。这个圆坑是准备注入蜡油的。

然后找高粱杆子,用剪刀劈成细条,把细条用剪刀剪成四五厘米长,然后再高粱杆子做得细条外边缠上棉花,缠紧了,然后把细条的一段剪一个锐角,插进胡萝卜做的灯碗里。把棉花细条上部一厘米折一个九十度。为了方便点燃。

然后就是融化蜡油了,穷的时候都是把燃烧后的蜡烛残片和蜡烛头留到年底,现在谁家里也不会用蜡烛了,除了除夕夜和元宵夜以外。

一般都是直接去超市买几包蜡烛,回家用一个小铁勺子直接融化成液体,用小勺把蜡油倒作好的胡萝卜碗里,别忘了在棉棒上也倒上蜡油。放在院子里一会蜡油就会凝固。灯就算做好了。

不知道这些习俗在南方如何,在北方很多地方的农村还是一如既往的维持着这些传统,其实春节期间几乎所有的传统,都是与祖先崇拜,祖先怀念,和祖先祭祀有关的仪式。

第二天的早晨,满村的鞭炮又会响起,这是屋子里的北墙又挂起来宗谱,又开始上供,燃香,放鞭炮。中午吃了饭以后,女人就会开始包饺子,元宵节的晚上北方是吃饺子的。到了下午太阳还有一杆多高的时候,所有的男人就会重新聚集,去祖先的坟地祭祀。

各家带好黄纸,香烛,上供的水果,也有人准备白酒,还有鞭炮是不能忘记的,有多没少的都需要准备一些。

基本上朱斌家族去上坟的人,有朱斌堂兄弟七人,有时候朱斌的父亲和三伯二伯也去,天气要是不好下雪什么的,三个老人就不再去了也可以,下边的孙子辈的,只有一个,就是朱斌二伯家的小孙子,也读小学了。女人99是不去的,只要家里有男人。也有个别女人去跟着上坟也没有关系,现在也都很开明了,孩子想去就去。

朱斌堂兄弟七人还有一个小侄子,一行八个人,代表四个家庭就是朱斌父辈的兄弟四人,一起步行到村外三里路远的一处山沟沟里上坟,那里是一大片的祖坟,村里有一半的人家的祖坟都在这个区域,所以半个村子的男人陆陆续续往同一个方向走。

虽然是去上坟,但是完全没有凝重和压抑,所有人都在谈笑风生,这不是祭祀,这是传统的传承,这是一个节日的程序。只要是小孩经过几次这样的仪式,都会心生愉快和对祖先的敬仰,就会在自己长大后再继续传承这种仪式。

到了地方就很简单了,用铁锹每个人培一锹土,然后就是烧纸烧香,还有点燃个自从自己家里带了的灯,传说灯如果能点燃并持续燃烧,明年会有一个好收成。也有传说祖先会用灯做照明,虽然现在很多家都已经不种地了。但是好年景还是很多人期盼的。

最后点燃鞭炮,每个人磕头三个。然后看看有没有火灾隐患,要是有火星,就用铁锹铲点土覆盖一下。然后回家,一般回到家中差不多六点,锅里的水已经烧开,朱斌和弟弟一进门,老妈就开始把饺子下到锅里。

这个时候,朱斌和弟弟要把做好的灯点燃,大门口放两盏,照壁放两盏,院子里放两盏,正屋门口放两盏,厨房门口放两盏灯,厨房就是东厢房。然后就是西厢房门口放两盏。正屋的桌子上点燃三炷香,再放五盏灯。为什么这作朱斌也不知道,有人说古代没有电灯是照明用的,有人说是祭祀的礼仪,有人说是引导祖先回家吃饭想用供奉。反正小胖还是最开心的。因为小孩开心的记忆,会使他们继续传承这些仪式。

院子里燃放一串鞭炮,正好鞭炮声音下,饺子上桌了,家里的大金毛狗吓得钻进犄角旮旯不再动弹了。

饺子上桌,全家吃一顿团饭,第二天就是正月十六,在农村,正月十五放烟花礼炮的很多,所以正月十五经常发生火灾,当然村里没有他多易燃物,最多就是把谁家里烧火的玉米秸秆一堆引燃罢了。

在农村里正月十五一般很隆重,也意味着年过去了。已到到了正月十六,有一句老话就叫年过了,十五了(liao)了(le),就是说所有人都要投入到学习工作和农业生产中了。半岛地区最大的农业生产在最近几十年就是果园的修剪了。

朱斌家的果园已经交给三伯家管理了,家里也没有地了,所以农业生产就免了。要不这个时候,朱斌的老爸会趁着休班进果园修剪苹果枝条。

正月十六星期一上午,朱斌去看了看奶奶,然后把那一包茶叶拿出来给爹妈,告诉爹妈说这三两茶叶1万块,老妈听了更不舍得喝了,还说要等到来了客人再泡。

朱斌收拾一下,弟弟开车来他去了一趟酒厂,然后就把朱斌送到机场。自己家有车也不错的。

下午朱斌到了京城,朱斌在出租车上就给宿舍老四江大少打电话,约两个面试工作的经理一起喝茶。一会朱斌就到了四合院外边,bj还是很冷的,早晚零下4度,中午好点也只有零上四五度。

朱斌开门进入家门,一进家门就感觉,四合院里的温度明显比外边高五六度,就会感觉特别舒服。因为朱斌在


状态提示:第一百零九章 正月十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