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瘠的土地,庄稼苗长不好,但杂草会生长得很茂盛。特别是靠河边的低洼地带,这里的农家体会更深刻。每年下在锄草上的功夫,用在锄草上的力气,不知要比播种大了多少倍。但农家知道,不付出就没有收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再苦再累也还得照样干为,不然就打不来粮食。
三兄弟自从上次逛集镇后,任仁厚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特别是意外得到的那几块大洋,更让任仁厚的心没有一分的安生。他也明白,那是一分偶然,一分意外。但这分偶然和意外,坐在家里是等不来的。他不止一次地鼓动郑天成、朱友黎,再到外面去看一看。
任仁厚也知道,郑天成有点文化,人家比自己看问题高明的多,只要郑天成的思想通了,朱友黎会紧步跟上。不过,朱友黎也不是随风倒的人,人家也同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了解了解外面的世界。任仁厚这句话,也的确打动了郑天成的心。他也看到,在自己这个村子里,消息太闭塞了。自己就象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瓦罐里,只看到头顶上的一小片蓝天。年轻人要想干点事,要想干成点事,必须有目光有胸怀,总是腹中空空目光短浅,那是什么事也办不成的。他同意了任仁厚的提议,三人再到外面散散心。
任仁厚虽然一直说要走出去,但要去哪里,他却没有考虑成熟的目标。他只是感到家里太憋得慌。
郑天成建议说:再过几天就是八月中秋季节了,我们去到仙姑庙会看一看吧。三人都一致同意。他们从小就听说过,但谁也没有逛过。这个三姑庙是个什么样,这个仙姑是个什么样,这个庙会是个什么样,他们的确是什么也不知道。
县城北三里处有一个小村叫三里庄。这三里庄因有个仙姑庙而出名,中秋时段是它的庙会。这个庙会能波击周围大几十里远、甚至上百里远的村庄。过去那些小脚老太太为了赶这个庙会,途中还要在农户家借住一两晚上。
俗语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在这个庙会上,尽管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打扮,却是说着多种方言土语。给人一种万家聚会的感觉。
三人早早吃过早饭就出发了。他们都把手枪插在了后腰上,以备不测。因为天气已经变凉了,他们身上的衣物也加厚了,那把枪也伪装的很好,不易被人发现。
这二十多里的土路,对三个年轻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因为没有直达的大路,他们就走田间小路,不断遇上去赶庙会的农民,而且女人多于男人,老年人多于年轻人。这就是仙姑庙会的最大特点。
三里庄也座落在大沙河旁边。据说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年已经进入金秋季节,大沙河突然闹起了大洪水。因为汛期早已经过去,所以,人们也没有防范措施。那洪水如入无人之境,吞噬村庄牲畜,场面惨不忍睹。有一位仙姑正好路过这里,她用仙指向水中一划,水中漂浮的所有人畜衣物全都上了岸,不光是救了无数的百姓牲畜,而且还输通了河道,减轻了洪水的灾害。人们感谢仙姑救命大恩,在此处修庙纪念。自从有了这座仙姑庙,老百姓的香火不断,从生老病死到振兴家业,百姓乞求仙姑垂青的事越来越多。自从有了这座仙姑庙,这里再也没有淹死过平民百姓。一传十十传百,所以,这个庙会波及的范围很广。特别是年龄大的小脚女人,甘愿付出几天的辛劳,也要为仙姑来上一柱香。有的上香者,在仙姑的像前跪拜,一跪就是大半天。
乡间土路本就不宽,再加上正是秋季,路两边的高粱都一人多高,如果一人走在这样的环境下,真让你有些胆小。所以,路上的行人都是三五成群,特别是赶庙会的人,更是以人多为伴。
这三兄弟虽然都是大小伙子,就象闲逛一样,虽然口里也说着话,但他们把声音放得很低,遇见路人,他们就闭上了口。因为听不到他们的口音,你也很难判断他们是什么地方的人。
这个庙会的确很大,做各种买卖的商人也很多。在众多参拜者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尼姑,不知道她们都是在哪里出家,来自哪一所尼姑庵,她们也在这里上香打坐,为这位仙姑助威。
任仁厚、郑天成、朱友黎这三兄弟,是第一次逛这个庙会。好奇的他们在庙会上这里走走,那里转转,要把庙会转个遍。特别是对那些名贵物品,他们关注的更多,停留的时间更长。他们是要开开眼界,好好学习学习。若不是有这样一个庙会,他们到哪里去看这些文物、收藏、珍品?他们自己穷家里没有,即使个别人家里偶然有一件,也早被土匪们抢光了。
他们看似闲逛,其实用心倾听来自民众的声音。人们低音耳语的地方,他们把逛的脚步放得更慢。
“种高粱多的地方,也是土匪最多的地方,特别是那个三县交界地带,不光是土匪多,而且土匪的股数也多,土匪和土匪之间也常发生火拼……”
任仁厚听明白了,那个土匪成灾的地方,是群龙无首,各自为政。它位于自己任家寨村西方二百里处。
民众知己这些断断续续的耳语,不时传进三兄弟的耳朵。也让他们掌握更多社会面上的情况。
郑天成小声说到:“看来,今天我们回家可要十分注意了。这回家的路上很可能也会遇上土匪,而且并非一股两股,二位兄和弟可要做好这方面的思想准备。”
任仁厚马上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