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风对着鲧说道:“首领你好,我们两个乃是蓬莱岛人士,你的孩儿与我们两个有缘,今日特地前来收徒,还请首领能够答应。”
鲧听到疾风的呼哈欧立刻大喜,连忙说道:“多谢两位道长的看重,在下求之不得。”鲧在听到疾风和曹长青乃是来自蓬莱岛一脉,就立刻同意了,蓬莱岛那可是圣人道场啊,而且就连圣师也是蓬莱岛的人,这让鲧如何不答应呢?
曹长青与疾风就在人族留了下来,一同教导禹。在禹三岁的时候,突然人族所在的地方,长江与黄河洪水泛滥,致使人族生灵涂炭,甚至都有威胁帝都的可能,这让舜不敢大意,连忙召集大臣商议如何治水,而在大臣的推荐中,说在黄河边上有一部落,由于这个部落常年生活在黄河边,而这次洪水肆虐,居然没有对这个部落造成很大的伤害,这个部落正是鲧生活的部落。
舜在听说这此事之后,就猜想,这个鲧应该非常熟悉黄河的环境,并且对黄河的治理也有很多的体会,便下令,让鲧开始治理洪水。
而鲧在接到共主召集之后也不敢怠慢,直接来到了都城,然后带领着舜派下的手下开始对黄河与长江治理。这一治就是十七年,但鲧的治理方法却并不是很独特,只有一昧的堵住洪口,但洪水实在太大,堵住这里那里又被冲开,致使洪水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反而还有更严重的预兆。
舜在看到鲧只是徒有虚名,便直接下令把鲧给赐死了。当鲧死去之后,鲧的部落一片哀嚎,而此时已经二十岁的禹虽然非常伤心,但也感觉自己的父亲被赐死全都是因为洪水的原因,就这样,禹便有了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为自己的父亲平反的想法。
而这一点,疾风与曹长青也是看在眼里,于是,在第二天,疾风便把如意金箍棒,也就是定海神针交给了禹,而当禹听疾风介绍定海神针的作用之后立刻如获至宝,然后每天都会来到黄河边上,丈量水位,并且还不时的改变位置。
就这样,有了定海神针的帮助,禹虽然没有机会治理黄河与长江的水患,但却把自己所在的部落给治理的井井有条,部落虽然在黄河边上,但因为禹的治理,却从没有遭受过水患。甚至一些距离黄河偏远的地方遭受水患了,禹所在的部落都平安无事。
这让一些部落都认为禹所在的部落是有神仙庇护的,所以,纷纷前来投靠,一时间,禹所在的部落成了附近最大的部落。
而当禹三十多岁的时候,疾风与曹长青也认为时机到了,便开始给禹交代,让他主动扩张,并且收留那些因为水患而流离失所的人族。就这样,禹的名声也慢慢开始从部落里面往外传。整个人族都知道了禹的存在。
而远在都城的舜,此时因为年龄的增长,感觉自己越来越力不从心了,便有了退位的想法,舜帝感觉自身功德圆满,也很想找一个品德高尚、聪明仁爱的继承人。这时,曾经向尧举荐过舜的四方首领又来禀告,认为大禹乃德才兼备之人,可以作为他的继任者。
舜想了想便问道:“莫非就是那个治水无功被我杀死的鲧的儿子吗?”
“不错”,一首领坦言道:“大王切不可根据父亲来评价儿子,这个禹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他能够继承大王的王位,对于人族将是一件好事情。”
舜帝笑了笑道:“也好,我懂得你的意思。倘若禹真是一位贤德之辈,这个帝王之位将会是他的。”
不久,舜不避前嫌,启用禹子承父业去治理洪水,也想借此验证一下四方首领的话,也好考验考验禹的品德。
大禹由于其父亲之事,深感舜的信任,力图报答,因而治理洪水时不辞劳苦,兢克业业。他又招来了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大禹经过长期实地考察,确认仅用父亲堵决口的办法根本不行,而必须以疏导为主。他就率领人民开山通泽,疏浚河道,不仅消除了洪灾,大致确定了九州的区划,更使各州恢复了生产,人民安居乐业。
大禹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与涂山氏之女女娇新婚不久,就离开妻子,重又踏上治水的道路。后来,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著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禹三过家门不入,正是他劳心劳力治水的最好证明。
而大禹在治水的时候完全没有按照他的父亲鲧那样的治水方法,大禹一直认为堵不如疏,于是便把长江与黄河的水道扩宽,然后还增加几条水道,而因为有了定海神针的存在,每次禹都能很快的观察到哪里水浅,哪里适合改水道。而且一些波涛汹涌的地方因为有了定海神针,也会变的非常平静。这让大禹在治水的时候轻松了不少。
经过大禹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在大禹不惑之年,把水患给治好了。大禹将水患处理好后,舜帝很高兴,便效法尧帝,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推辞不肯继任,于是舜就暂缓传位,却让禹开始主掌百官,管理国事,虽无帝王之名而行帝王之实。
舜帝飞升后,大禹也就接过了人族共主的地位。
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