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白话第一编年史>卷十四 汉纪六(4)

梁太傅贾谊上书说:“臣以为如今的世道,实在是令人失望叹息。悖理伤道之事,难以一一述说。而进言的人却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得到了很好的治理。这其实是大错特错了。说这话的人不是愚痴就是谀言。都不是能真正知道治国之道的人。将火放在积薪之下,自己却在上面睡觉,火还没有燃起来的时候,应该说是平安的。如今的情形就如这个是一样的道理。陛下何不令臣得以陈治安之策,然后试着选择有用的实行呢?使参与治国的人苦志劳心,少闻钟鼓之乐。使诸侯遵守法制,兵革不动,匈奴宾服。百姓素朴,生为明帝,没为明神。名誉之美,处于后世无穷。使顾成之庙,称为太宗。上配太祖。自古无及。立经陈纪,为万世之法。虽有愚幼不屑之嗣,犹得蒙业而安。以陛下之明达,如果使少知治体者得佐下风,想要达到这地步是很简单的。树立诸侯之国,就必有相疑之事。下者数被其殃,而使为上者多所疑虑。这可不是安上而全下的万全之策。今日或者亲弟谋为东帝。或者亲兄之子西乡而攻击。今日吴地又见告急。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过,德泽有加,犹至如此。何况诸侯权利十倍于这些人的呢?然而天下犹能稍安,这是为什么呢?只因大国之主,幼弱未壮。汉为他所置的傅相都还在位谋事,数年之后诸侯之王,都已长成此时血气方刚,汉为他安置的傅相,大都告老致仕。他自丞尉以上,都换上了自己的心腹。如此此时若为淮南济北之事,想要治安,虽有尧舜之智,也不可为了。黄帝说,日中必然灸热,操刀者必然欲割。如今令他们顺而全安很容易,若不肯早为,就会坠骨肉至亲,与亡秦之世又有什么不同?如今异姓王负强而动者,已经被侥幸战胜了。同姓沿袭他们的举动已经有了征兆。像陛下这么英明的人尚且无可奈何,后世子孙将如何对待呢?臣根据以往的经验推断,大抵都是强者先反,长沙王只有二万五千户,功少而立国又晚,性最终直。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性体异于他人,也是形势使然。想要诸王都衷心归附,不如令他们都如长沙王,使其地小而势力单薄,想要天下治安,就要多建诸侯,而使其力小。力少,则容易使他们遵守礼仪。国小,则不会生出奸邪之心。使海内之国,就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如此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一切归命于天子。然后再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的子孙都得到祖上的封地。地尽而止。其分地多而子孙少者,建为国,且将他空置。待其再生了子孙,再立以为君。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无所利,只是定制而已。如此则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当时大治,天下后世,称颂功德。陛下如果失去今日的机会不治,日后必将成为尾大不掉的痼疾。”

七年冬十月,令列侯太夫人,夫人诸侯王子,及二千担吏,不得擅自征捕犯人。夏四月,赦天下。六月癸酉,未央宫东阙灾。

百姓有人为淮南王作歌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皇上听说后深以为病。

八年夏,封淮南厉王子刘安等四人为侯。贾谊知道皇上必定复使他们为王。就上书说:“淮南王悖逆无道,天下谁不知道?陛下幸而赦还他,自病而死,天下谁人会以为他不是死得其所。今日奉尊罪人之子,适足以负谤于天下。这些人少壮后,岂能忘了他们的父亲?白公胜为父报仇,对手是大父与叔父。白公为乱,不是为了要取国代主,而是发奋快志,为父报仇。淮南虽小,英布曾因之反叛。汉所以能幸存完全是天意。擅用仇人足以危害大汉的根基,这在策略上是不足取的。请皇上留意。”

皇上不听。

有长星出于东方。

九年春大旱。

十年冬。皇上行幸甘泉宫。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皇上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他自己引决。薄昭不肯,就使群臣身穿丧服,前去他家哭吊。薄昭才自杀。

司马光说,李德裕以为汉文帝诛薄昭,的确是够明断,但于义未免不安。秦康送晋文,兴如存之感。况且太后尚存,只有一弟薄昭。断之不疑,不是可以用来安慰慈母之心的作为。臣愚以为,律法,是治理天下的公器。只有善于持法的人,才可以亲疏如一。无所不行。则人莫敢因为有所仰仗而犯法。薄昭虽素来称为长者,但文帝不为他设置贤师父,而用他典兵。骄而犯上,以至于杀汉使者,不是因为有所仰仗是什么?如果又赦免他,这与成哀之世有什么区别?魏文帝曾称汉文帝之美,而不取其杀薄昭。说:“舅氏之家,但当养育以恩,而不当假借以权。既触罪,法又不得不害,讥讽文帝早不防闲薄昭。这话说的对。然而想要安慰慈母之心,就应该从一开始就谨慎处置。


状态提示:卷十四 汉纪六(4)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