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山河血>548.第548章 东京的抉择

7月的日本列岛此时已经告别了初夏那明媚的阳光,而随着盛夏的到来,空气中充满了火热的令人躁动的气息,而今年的这个夏天,战争的气息却随之而来,以至于让人透不过气来,在过去的几天间,日本的报界不断的报道着与“北支事变”有关的消息,在事变爆发后,军总并没有达成一个一致性意见。

而意见的不一致又反应在军部自身命令的冲突上,先是参谋总长闲院宫向支那驻屯军司令官发出临命第400号指示:为防止事件扩大,应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随后陆军省内,陆相杉山大将却于午夜命令京都以西各师团将7月10日即将退伍的步兵部队二年兵延期退伍。而这意味着4万名经验丰富的老兵将留在陆军中。

而在接下来的几天间,7月9日上午8时50分至10时,近卫首相召开紧急内阁会议。会上,杉山陆相发言:“从第29路军的兵力及其抗日态度看来,正在考虑由国内派出三个师团左右的兵力。”但是一般意见则认为“从国内派兵时机不到”,会议最终决定了“暂不扩大事态和就地解决”的方针。但以杉山陆相为首的“扩大派”并不甘心,仍暗中积极制定出兵华北的方案,并四处活动力促政府批准出兵。10日,杉山陆相再次向内阁官房长官风见章提出了出兵华北案,并提议召开内阁会议。

11日上午11时30分,近卫在首相官邸首先召开了由外相、陆相、海相、藏相参加的五相会议。

“支那平津当局及南京政府均在提高国民抗日意志,并进行对日战争准备。我支那驻屯军对和平解决之努力,由于中国方面轻率挑战之态度,事态大有逐渐恶化之虞。”

几乎是会议刚一招开,一直持以主战态度的陆相杉山大将便立即表述着他的观点。

“大规模出兵,原非帝国之所好,但由于支那驻屯军之自卫行动,处于优势之支那军队重围中,恐将陷于不能救援之危险。此外,在支那的日本侨民生命财产也濒临险境。为迅速予以救援,并一扫事态之根源,应向北支方面派遣必要之兵力……虽不愿事态向其他方面扩大,但鉴于支那全面抗日局势,有导致其他方面日华关系尖锐之虞,故必须考虑保护在华日侨问题。

在杉山的话音刚落时,外相广田便急忙说道。

“现在英、美等国已经向我们提出抗议,指责陆军在华北的举动,如果我们在华北的行动引起欧美甚至苏联的参战怎么办?上个月,我们刚刚和苏联发生了冲突,现在事件还没有完全解决!”

在外相提及与苏联的冲突时,近卫,的眉头微微一锁,就在一个星期前的6月30日,日本第一师团与苏军在满苏边境上发生了一次交火,日方成功击毁了两艘苏联炮舰。苏联方面随后虽然调来了援兵,但表现得比较克制,并未立即反击。随后东京与莫斯科开始了外交交涉,虽说苏联方面现在已经主动作出了让步,但是苏联的存在实在是太让人担心了。

对于组阁仅1个月的近卫首相也有难言之隐,他感到自己是在矛盾的漩涡中挣扎。近卫在日本政界算是文雅的知识分子,但他也难免日本知识分子所常有的多愁善感和胆小怕事。他非常善于接受他人的见解,不论来访者与其关系如何,只要意见正确无不表示赞成。作为一个政治家,这是明显的缺陷,但是却给予一般人以好感。因此,他是在不希望战争扩大的日本民众的一片欢呼声中上台的。不但如此,就连日本军方对这任新首相还是抱有殷切期望的。

近卫本人并没有太多的要求,只是怀着或许自己可以驾驭陆军的幻想才出任首相的。但现在的一切,无疑在证明他已经失败了。

“如果俄国人沿着满洲国边境发起进攻怎么办呢?我们不是要腹背受敌?”

在此之前,近卫曾与天皇勾通过,对于苏联,天皇也心存同样的担心,担心在日本进攻支那的时候,从满洲国发起了进攻。

“我们认为,苏联人是不会参战的!”

杉山陆相肯定的说道,最后他又用极为武断的话语说道。

“而且,现在假如我们认同《现地协定》的话,那么无疑就是在鼓励支那人以及支那政府继续反日活动,对日本的士气将是一次重创。”

随后杉山大将又说道。

“昨天,蒋介石命令四个师向石家庄一带北上,同时,对中央空军部队似已下达出动命令,现在支那人正在通过《现地协定》集结军队,一但他们完成部队的集结,到那时日本又当如何?现在对于日本而言,正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解决支那问题多年的悬案,现在正是解决悬案的大好时机,现地解决已经无进行的必要了,应该下重大决心向支那出兵!”

“而且蒋介石已命令驻在以徐州为中心的中央军四个师,以11日拂晓为期,集中于河南省境,准备进击北支……”

海相又补充着海军方面获得的情报,一系列“不妙”的消息,让参与会议的内阁成员紧张了起来。

“还有可能通过处交解决吗?”

近卫看着外相广田询问道。

沉默片刻,广田摇摇头说道。

“昨天,驻南京的大使馆日高参事官走访中国外交部长王宠惠,通告“此次事变一切责任在于中国方面,并保留提出赔偿一切损失及其他合理要求的权利”,但王宠惠对此立即加以反驳,“并无准备妥协的诚意””,所以,外交解决的希望不大!”

尽管


状态提示:548.第548章 东京的抉择--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