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仙侠修真>山河血>765.第765章 美国的反应

时光进入1939年的初秋,几乎整个世界都被战争的阴云笼罩着,9月1日,德国向波兰宣战,德国入侵波兰,而作为波兰的盟国,在试图调解失败之后,9月3日上午11点,英德两国进入战争状态;下午5点,法国也向德国宣战。

尽管英法两国对德国宣战后却都按兵不动,仅在海上有所交手,这种状态的战争被美国记者称之为“假战”,但是任谁都知道,战争的阴云已经降临于世,嗅觉灵敏者更是从那浓浓的战争阴云中嗅到了世界大战的气息。

当亚洲、欧洲的上空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的时候,有着“东西两大洋”作为天然屏障美国,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孤立主义,尽管在去年调停中日冲突时,美国曾经证明了自己的影响力,但在美国的国会看来,美国能做的也只是如此了。

“……就目前驻北平领事馆以及驻华军官团的考察证明,这是一场由苏联精心策划的,其边防部队以追捕逃避杀害的僧侣为由进入中国,在遭遇中国边防部队后,立即向其开枪,从而挑动了边境冲突,随后大规模相对应的边境冲突,随之在中蒙边境爆发,并最终酝酿成一场随时即将爆发的大规模冲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苏联之所以策划这场冲突,其目的是旨在谋求其远东安全,通过对中国的进攻,从而缓和苏日关系,并最终促成苏日缔结盟约,”

冷沥的秋雨在椭圆型办公室外下着,而在办公室内科德尔。赫尔国务卿则如实的向罗斯福汇报着中国与苏蒙间的冲突,对于已经上演数月的中国与苏蒙冲突,或许美国的舆论并不关注,但是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却一直关注着那里。

在罗斯福看来,这场冲突完全是没有任何征兆的,其突然性,正在一点点的扭转着远东的局势,不仅对远东刚刚平复下来的局势造成了冲击,甚至倒致了局势的进一步恶化。在中苏蒙边境冲突爆发初期,当时国际局势虽以显现,但却并不像现在这般恶劣,甚至在罗斯福看来,中苏蒙边境冲突,在某种程度上,拉开了序幕。

“四个月前,边境冲突爆发,两个月后,德国与苏联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而在上个月,苏联与德国共同入侵了波兰,不过只是几个星期,波兰便亡国,现在,欧洲的大战已打响了,而在亚洲,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情况来看,日本正因是否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而进行争执,但受德苏缔结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可以预料的一点是,苏联正在一步步的滑向一个极为危险的边缘。”

在作出这番评价之后,罗斯福紧锁的眉头中带着浓浓的忧色,去年,在他的倡导下,美国成功调停了中日冲突,而现在,苏联却又试图通过武力手段解决远东问题,以构建其“安全网”,这无疑是是极其危险的,

在欧洲,德国已经发动了战争,他们和苏联人一道,共同瓜分了波兰,如果用极富扩张yù_wàng来形容希特勒的话,那么,苏联同样也是如此。

“欧洲的战争只是刚刚开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几个月内,欧洲的战争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卷入的国家将会越来越多,而这场“静坐战争”亦会随之结束!而苏俄对中国的进入,这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变化,而这种变化,甚至将会影响到未来亚太地区的态势,一但日本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那么势必会造成日本将视线转移到太平洋、转移到东南亚,这无疑是极不符合美国利益的,我们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威胁!”

威胁,对于罗斯福而言,他所关注的重点是欧洲,欧洲才是最重要的,相比之下,亚洲的事物,则尽可能的维持现状,而去年之所以介入调停中日冲突,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中日冲突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商业利益,正是应美国工业集团的游说,在获得国会方面某种程度上的赞同之后,白宫方才积极与英、法等国协调一致,调停中日冲突,但是现在呢?

现在美国有可能去调停苏中冲突吗?

“总统先生,我想,在那里,我们并没有多少可以使用的筹码,而且,我个人认为,斯大林与希特勒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希特勒所需要的是扩张,而斯大林已经得到了属于中国的蒙古,现在苏俄之所以同中国发生冲突,我个人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是为了报复中国方面的背叛!”

背叛?科德尔。赫尔国务卿的话,让罗斯福等人的眉头无不是微微一跳。

“是的,总统先生,毕竟,在中日冲突爆发后,苏联曾给予了中国数亿美元的军火援助,而中国的停战,却使苏联曾经的计划——借助中国牵制日本,从而减轻远东威胁这一计划的破产,而我们可以注意到的是,苏联所针对的对象是北方军阀,而不是中国政府,甚至其外交人民委员亦曾公开表示,愿意同中国政府举行谈判,换句话来说,他们是想通过教训北方军阀,迫使中国重新将视线转投到日本的身上。”

“那么,会不会适得其反呢?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驻华的詹森大使认为,苏俄对中国国土的侵犯,以及其口口宣称的“蒙古是一个独立国家”对中国民众造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伤害,现在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苏情绪正在中国酝酿着,甚至不逊于反日情绪,许多亲苏者更是饱受指责,甚至于,中国官方报纸亦认为,正是苏俄对蒙古的“窃占”造成了目前日本对其东北地区的窃


状态提示:765.第765章 美国的反应--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