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越沧海>441.第441章 斧声烛影-上

赵匡胤口中的德昭,自然是他如今在世子嗣当中的嫡长子,赵德昭了。赵德昭此前被他封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又陆续加了一些权限头衔,也算是慢慢混功劳,赵匡胤在立储君一事上颇不干脆,也是素为后人诟病,不过在天下未曾彻底平定的年代,在“天子者兵强马壮者为之”的年代,这也是一种无奈吧。毕竟汉隐帝的阴影放在那里,赵匡胤也要考虑人心向背。

赵德昭如今也快17岁了,纵然不给亲王、太子,先给个捞功劳的机会还是不错的。因此赵匡胤问出之后,马上用一种期待地眼神看着赵普回答,试图从中挖掘出一些什么来。可惜,他又失望了。

“陛下,臣以为……不可!将来陛下若是伐吴越,抑或灭北汉,待皇子稍长后从征,可也。然如今情势,若以皇子为帅,则是等于明告天下,示人以不信老臣——开国将帅,自古便是为了免祸,也多有求田问舍以自污之举。陛下杯……石守信等弃军到镇后,据说也多有聚敛不法。今日陛下在平定民变兵变时以聚敛之罪罚武臣,看在天下百姓眼中或许是仁慈之举。然聚敛之将帅,定然人人自危,还望陛下三思!”

赵匡胤的脸色一下子变冷了:“你的意思是想说,哪怕朕真是因为王全斌、曹翰贪得无厌,刮地三尺而办他。但是只要这事儿和拔擢德昭的事联系在了一起,便会让人觉得朕的真心实是为了给德昭铺路?那些将领,便会以韩信之下场而人人自危——是也不是?!”

暖阁之中,几乎滴水成冰一般的氛围,赵普心中发苦,又有些释然。赵匡胤敢和他这么说话,丝毫不惧那些帝王心术的思想被说出来,固然有此地幽密,无论说啥都不虞为外人所知的原因,也有因为赵匡胤自觉和他赵普已经是相知太深,无须掩饰的原因。

噗通!赵普又一次跪下,免冠叩首答道:“还望陛下明鉴!”

“好你个赵普,朕的家事都敢插嘴了,滚——”

……

赵匡胤在赵普面前提到让赵德昭就地以陕西兵与京师增援禁军讨伐蜀中叛乱的提议,本不是赵匡胤自己心血来潮的——其实,赵德昭这个人选,是卢多逊在奏章中首次提到的,可见卢多逊也是个善于揣摩上意之人,与陶谷纯粹出于道德和贪污的考虑希望临阵换帅动机完全不同。没想到,提出来之后反而遭到了赵普的阻击。不得不说赵普说的确实很有道理,可是赵普本身屁股不干净的立场,让赵匡胤不敢相信更多。

因为赵普本身也是一个曾经累计贪腐过黄金十几万两、白银铜钱上百万贯的超级巨贪!虽然经过贬官前的又一次追赃已经填补了不少空缺,差额依然巨大。赵普口口声声说是想为那些“求田问舍以自污自保”的人安心,殊不知会不会是为了赵普他自己的安心呢?这就好比一个全国最大的贪官,在最高统治者面前说:“非常时期,才能和忠心最要紧,贪污不贪污无所谓的,千万不能反腐反散了人心。”想想都觉得讽刺。

军队出征的筹备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毕竟这是真的打仗,不是陈桥兵变那种剧本排演好之后知道只要走四十里就能打道回府的闹剧,后勤的安排肯定不能马虎——又过了两日之后,随着历史的时钟转入开宝六年腊月,曹翰也押运着最后一批“日进纲”送到了汴京——四川已经叛乱了,短期内搜刮四川银子铜钱珠宝送到汴京的活计自然会中断。曹翰押运到得这最后一批,其实也是兵变之前就起运了的,经过将近一整年的掠夺,如今的“日进纲”已经没什么黄金和御用物可以看到了,同样的运能分量,所得也要廉价一些。

曹翰到了汴京,入川援军主帅争夺的暗流,自然也到了最高峰。

曹翰,河北大名人。初隶周世宗帐下,参加过对北汉的高平之战,以及周世宗征伐南唐的寿州之战,也在淮南正阳干过杀降的残暴之事,只是当年他不算是赵匡胤的直属手下而已。入宋后,平定潞州李筠叛乱的战事倒是全程赶上了,但是李筠灭了之后没有被派去继续打李重进,而是继续在西北驻防,算是从征经历基本上局限在北方的将领,建隆末年一些升迁机会就没赶上。灭蜀之前,为均州刺史兼西南诸州转运使,所以王全斌一出兵,他就被赵匡胤提拔到了都监的位置,督运军饷物资供应入蜀大军,也顺带着在汉中和一些蜀军干过几仗。

不过,如果有先知先觉的人,翻开后世的史书看一下,就会发现,曹翰此人的特色到了如今这个点还完全没有发挥出来。历史上的曹翰,便是一样在王全斌灭了蜀之后负责押送搜刮金银的“日进纲”,同时也在全师雄兵变后带兵入川参加围剿,而且在川中杀戮掠夺甚重。而他一生残暴、狡诈与贪婪三大特性的最大体现,则是在平行时空历史上的南唐灭国之战中:那时的曹翰负责西路灭唐军马,因为李煜投降之后,南唐在江州(江西九江)的守将胡则、宋德明坚持不相信宋军传递的李煜已经投降的消息,认为那是诈城的奸计,坚持抵抗。曹翰率兵攻城中宋军伤亡不少,于是破城后就尽屠江州城,杀人七八万众,掠夺全城财宝而归。

即便在江州屠城中捞了个饱,他晚年依然贪得无厌,有一次在给宋太宗赵光义宿卫的时候,他自吟两句处心积虑想好的诗句——按照他自称的说法,那是他自己临时有感而发作的诗,名为《退将诗》,其中有两句“曾因国难披金


状态提示:441.第441章 斧声烛影-上--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