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玄幻奇幻>醉梦仙侠传>第三篇 灵变 第84章 中国人的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之路(下)
都埋藏了许多曾经鲜活的事件,在探寻和发现之后,我们就不得不认真地去进行一番思考了。

西方历史学界有一句话,说是人类的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这只是在说,后人都是拿了前人的经历来佐证和阐释自己对于当今社会的见解和主张的。中国文人讲述历史故事,喻古讽今也是常态。看来。对于人类历史的态度,东西方文化是殊途同归的。

承蒙郭宝光兄的邀约,和他一起去了一趟位于开封朱仙镇东南隅的启封故城遗址。

我们其实是去了两次的,第一次因为不知道具体位置,又加之天色向晚,只是找到了一块郑氏立姓2800多年的纪念碑。第二天。在得知并未找到真正的启封城遗址后,才又第二次专程再寻。就在第一次所到之地向东大约三四百米的地方,终于就见到了一段那传说中的夯土残垣。

宝光兄是位回族好汉,认识他之后,我才更真切的了解了回族兄弟信教习武、修身志学的不俗与可敬。

宝光兄写诗。

而当下中国的文学界对于写诗的人都是颇有微词的,有人说,你看,不管是写小说的也好,还是写散文的也好,大家或穷或富,但都活得好好的,只有诗人们却又是自杀、又是杀人、又是住精神病院的,真是不知道该如何说起。

开封的文人,无论是官、是商、还是学者或教师,几乎清一色的都是诗人,这一现实,与坐落在开封的河南师范大学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师范,本来就是培养秀才的地方嘛,秀才不搞科研,不搞尖端的学术,作诗,自然是本分了。受其熏陶,就连我这草莽文人也能够激情奔放地来上两句呢——

万里山河

寸寸埋英骨

汗青滴滴

羞我心肝肠

滔滔黄河水

东啊东流淌

英雄热血一川涌

我这是可以配着电影《笑傲江湖》的主题曲来唱的,还可以随意铺展,添加内容重章叠唱,每每独自击掌高歌,真是可一舒我胸中块垒、一畅我爱国豪情也!

现在的文学评论界,大家几乎都认可“文学就是人学”的西方学术观点,其实,中国文人和中国文学,从来都是指引我们民族前进的急先锋,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从秦嬴政的焚书坑儒,到康梁维新的公车上书,再到文革时期的*诗抄。中国人的文人情结和文学创作,一直都为我们民族的进步在做着长矛和大刀的角色,披荆斩棘在所不辞。

而诗人呢。这群人类的儿童,怀抱着自己的纯真操守和美好理想,他们就站立在那文学的矛头枪尖儿和大刀锋刃之上。因为真正的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迸发出来的,中国在这个需要文学爆发的时代,那站立在枪尖儿和刀口之上的诗人,当然是会首当其冲了,而一些人格不够健全的写诗的人,就在这时代洪流的大碰撞中早早地陨落了,就恰如是那在黑夜的白刃战斗中兵器相撞时溅落的一粒粒火花。

那么。当今的中国文学,究竟是在向着一个什么方向在冲锋呢?当今的中国文人们。在这新的大变革时代里,又会发出怎样的争鸣呢?

让我们的思绪插上探索的翅膀,沿着历史的脉络,飞进静卧于中原大地之中的启封故城遗址吧。

启封故城遗址。据考古发现探明,其规模建制在当时实属是违法僭越之作,其城墙的高度和周长都超越了郑国所应享有的等级,这都源于那个叫做寤生的郑庄公,这个郑庄公虽只是个中原小国的诸侯,但是他确实是堪称雄才大略,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一个政治谋略家兼战场上的不败将军,史记“郑伯克段于鄢”、“黄泉见母”、“周郑交质”(周王子狐与郑公子忽作为人质互相交换到对方的地盘)的故事就说的是他。这是一个胆大妄为、善于搞阳谋、并惯于实施顶层设计的领袖人物。

启封城原先是建立在一座山丘之上的,由于黄河的多次泛滥,现在留于地上的启封故城。只有西城墙的一小段了,其余皆渐次没于地下,东侧城墙更是深埋于黄沙之下达7—10米。郑庄公当年命名此城为“启封”,是取“启拓封疆”之意,其进取之心,真是毫无掩饰了。

春秋初年。随着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在中原腹地势必要发生修通运河、畅通物质交流渠道的经济进步事件。在周王室衰微,诸侯林立的政治局面下,兼并战争就在所难免了,郑庄公正是此时此刻应运而生的一个豪杰人物,而启封城也就是在那个时代的历史洪流之中应运而生的一座建筑。

具史书记载,这座由郑庄公下令修建的启封城,也如同是郑庄公的战绩一样,在后世的历次战斗中,也是均未曾被外敌攻破过,可见其军事构造之坚固了。据当地人讲,原来这启封故城遗址露在地面之上的西城墙,比现在要长许多,只是被当年公社搞的砖瓦厂挖去了不少,说是要废物利用,烧砖烧瓦去了,如今就只留下了这么一段约三十米长,五六米高的残垣,杂树交柯,蛇蜕鼠穴,随处可见。

走在那残垣之侧的田地里,不经意间就能够捡拾到带有古代绳纹的碎瓦片及陶制容器的碎片。平时人们都爱用秦砖汉瓦来夸耀物件儿的历史久远,却哪里比得上这启封故城处的春秋遗物啊。那屋瓦是曾经为《诗经》产生时代的中国人遮蔽过烈日、风雨和严寒的,那薄薄的储水的陶罐儿也曾经是被贤淑温柔的《诗经》中


状态提示:第三篇 灵变 第84章 中国人的家国同构与家国异构之路(下)--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