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笔趣阁>军事历史>回唐>第83章 月圆
好,丫鬟仆人们也都笑着起哄。

李清这时候算是盛名在外了,因为家里人平日里都能碰见,倒是没有把李清作为名人看待。这时候见李仁济提议让李清写首诗,都欢心期待。

“好啊。作什么样的诗呢?”

“就以中秋为题好了。”

老太太及众人看着李清,心中大约想着李清应该会思考一会儿,毕竟古今以来能七步成诗的只有曹植。

待看时,众人也没见李清思索,只是放下手中的月饼,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朗声诵道: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这是苏轼的一首诗。本来李清想着流传更广的一首李白的《静夜思》,但是不清楚这时候李白是否已经写过,没有引用。临时想起苏轼的这首《中秋月》来,倒是更为合题了。

值此中秋之夜,月明星稀,银河高远,天空玉盘高悬,形象贴切。两句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后一句更是有月圆缺,人聚散的抒情之情。

李清吟罢这首诗,想起自己穿过千年的时光来到这里。去年此时,还是在自己熟悉的校园,憧憬着以后美好的生活,这时候却是仰望着万古同一的明月寄托自己的相思,不知道明年自己又是在哪里。心中感慨,不免有些悲上心头。

然而这首诗在老太太等人心中就是另外一种意思了。众人听到这首诗,想着李清以后去往王屋山上修行,离别家人,不知能否常见。今年家人欢聚赏月,不知道明年可否如一。而李清在山上是否可以经常回来看望一下家人。

千人千思,这时候凉亭中的几人都在品味这首诗词,各种滋味不尽相同。

过了片刻,老太太才又笑着说道:

“没想到清儿能写出这样一首好诗。明天不知道洛阳城中又会怎么评价呢。”

李清说道:

“只是一时兴起,算不得好诗,还是不要外传的好。”

这时候的洛阳城中算是进入到了中秋夜的**了,洛阳各处,洛水之上、天津桥头、南北两市、各个里坊之中人们对着同一轮圆月谈古论今、赋诗作词、附庸风雅、高谈阔论。

在承福坊的金凤楼上,灯火璀璨,人声鼎沸。这时候一场诗会正在进行,参加的人是洛阳城中最为有名的才子们,韩知贤、郑远明、高子玉等人俱在,旁边是金凤楼的楚三娘和另外一个红牌在边上作陪。酒过三巡,众人赏月作诗的心情刚被调动起来,席间也有不少的诗词出来,众人相互点评一番,互相吹捧。

其实今晚整个的洛阳城大约都在关注着这场诗会,毕竟洛阳有些名气的才子都被请到了这里,很多人是看好诗会之上能有新鲜的佳作出炉了。

韩知贤刚才也作了首咏月的诗词出来,被大家一致评为到目前为止本场诗会最好的诗作。众人都传着观看,边上的楚三娘已经开始调试乐器,想着是把这首诗吟唱出来。

韩知贤走到在窗前落座的郑远明前面,问道:

“郑兄,今晚有什么新作没有?”

“韩兄珠玉在前,郑某哪里还敢献丑。”郑远明笑着说道。

“郑兄自谦了。韩某不过是偶拾。算不得好诗。”韩知贤拱手谦虚道,

“郑兄跟那‘神童’应该算是交好,今日怎么没有请来,倒是让我等觉得有些遗憾了。”

李清在之前的两首诗算得上是轰动,就连韩知贤后来品味这两首诗的时候也自承没有这份功力。只是后来李清随司马承祯上王屋山修道,这些天并没有待在洛阳城,名声倒是渐渐地不再被人提起。然而,两首诗的影响还在,在韩知贤、郑远明和高子玉这样的才子心中依旧会想,如果是李清的话,今天又会有怎么的诗作呢?

郑远明笑着说道:

“之前去请过,说是难得下山一次,想在家中陪陪老太太。听说就连张相家的宴席也是辞了的。”

那韩知贤点点头,说道:

“倒是可惜了。今天如果他在,不知道会有怎样的诗作?这上了王屋山修道,怕是以后诗坛会少了一个大诗人了。”

洛阳城正沉浸在中秋月夜的狂欢之中,而此时的王屋山上却是静悄悄的。在天坛山顶,同一个明月之下,司马承祯和众弟子们也再赏月。

这时候的王屋山上正是赏月的最好的地方,遥望明月,离得越发近了。只是山顶风大,这时候已经有了些冷意。

李含光上前跟司马承祯说道:

“师父,天色已晚,风有些大,您还是进殿中休息吧。”

司马承祯挥了挥手,说道:

“无妨。今日与你们赏月,倒是心中畅快,不知道以后还会有多长这样的日子。可惜玄清和玄真不在这里。否则今晚倒是大家团圆了。”

“师妹和师弟过两日就会回山,师父不用挂念。今日早些歇息吧,弟子们不打扰师父休息了。”

“也罢。你们师兄弟们再坐着聊会儿吧。为师就先进去了。”

司马承祯说着站起身来。猛然间两眼一花,身体晃动了一下。旁边的李含光和其他弟子们看见,惊呼道:

“师父,……”-- by:dad856|19734|8260812 -->


状态提示:第83章 月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
回到顶部